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兰州故事丨1933年穿行河西,神秘人士的河西走廊见闻录

18-08-13 08:5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1933年穿行河西,神秘人士的河西走廊见闻录

  讲述人任富平,著名书法家、作家

  1910年时的嘉峪关

  昔日的大轱辘车

  河西走廊出土的汉代木车

  山丹境内的明长城

  上世纪30年代的甘肃,充满着混乱无序,贫困落后。由于军阀割据,甘肃的河西走廊,呈现出让东南地区人士不可想象的光怪陆离。不过,尽管局面混乱,但还是有一批东南地区人士,不畏艰险,到河西走廊一探究竟。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这段河西走廊的故事吧。

  神秘作者,留下一本见闻录

  夏秋之际,天气酷热,只能蜗居家中,读书消暑。不知不觉,就有了新发现。这不,就翻到一本多年前购买的小册子,这是本普通的小册子,读起来却颇有趣味。这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名叫“明驼”的人写的。书中文字并不是特别出色,但所保存下来的内容,却非常有价值。

  这本小册子名叫《河西见闻录》,看名字非常普通,但是书中所记述的内容却并不普通。按照作者明驼的前言介绍,这应该是一本上世纪30年代河西走廊社会现状的实录。这位叫明驼的人,看来很不寻常,1933年夏天,他有事情从兰州去了一趟敦煌,然后又在秋天,从敦煌返回了兰州。前后历时7个多月,各地跋涉,差不多有上万里。他目睹了河西走廊的一些现状,“把河西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山川风物等各种真相,以游记体裁的形式,记载下来”。作者的目的是给东南沿海地区兴起的“开发西北”热潮,提供一个更为真切直观的材料。

  他的记述就从敦煌开始,从戈壁荒原的一次夜行开始。

  现代人对于走夜路并不惧怕,现代的交通工具,对于夜路,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对江南人士来说,夜路似乎也不算啥大事,甚至在明代,还有夜航船之类的笔记体书籍。但是,在戈壁荒原的夜行,却让他心有余悸。如今通往河西走廊,有高铁、有高速公路、有飞机,但上世纪30年代,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匹。

  他们在敦煌一个叫新店的地方,休息了大半天,直至下午4点,才开始出发。高温天气中,戈壁滩上走路,要尽力避免中午,驼队往往是早晚赶路。这就难免要夜行戈壁了。

  下午4点,他们出发走了20多里后,要绕道一个盐碱滩,大约有20里。按照人们通常走法,要向南绕道20里,沿着盐碱滩的边缘绕过去,虽然走的路程远了,但却安全了。可是,他们却一门心思要冒险探求捷径,同时也想看看盐碱滩的风光。谁知,走了十多里后,到了盐碱滩的中心,难题便出现了,马蹄一步一个坑,行走非常艰难,一只马蹄出来,三只马蹄陷了下去。无奈中,不得不赶快勒马回头,绕道过去。这段由新店到疙瘩井子的20里路,总算在4个钟头里通过,走捷径真是自讨苦吃。

  玉门县城,一石粮附征盐税3元,惹怒民众

  有人考证,他们行走的这些地方,在敦煌城东今安敦公路北侧。疙瘩井子是一片草滩。因为有个二丈的土堆而得名,当地人称土堆为疙瘩。上建有一座小庙。东面则是客店,院子里有口井,井水味苦。店里客房七八间,喂马的马槽数个,院子里散满马粪之类。客人进店,除了苦水之外,什么都要自己携带齐备,否则,只好空口喝西风!他们休息了一个钟头,在星光下又开始上路。起初,戈壁滩上小蚊子逐队满天飞。此时,天色已晚,戈壁滩上气温逐渐降低,大约走了70里,才到甜水井。白天走路,怕热,晚上却遭受了一晚凛冽刺骨的寒风。在星夜疾驰中,隐约看到许多牲口僵卧在路旁,更加增加走夜路的凄惶。

  这段戈壁夜行,可谓是颇为艰难。感受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戈壁风情。有意思的是,疙瘩井和甜水井店主人是向县政府领取二斗口粮的警差,他俩“奉令开店”。此外就是每日三五个过路客几百文店钱的收入。这样的客栈自然也非常简陋,客房七八间,而且满是臭虫。无奈中,他们只好在院子附近的戈壁滩上露天睡了两个钟头,在黎明的时候继续出发了。

  经过多日跋涉,终于抵达玉门。在玉门他们又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一石粮附征盐税3元。

  原来,从玉门县城向东走110里,有个地方叫赤金湖。那儿曾经是一个盐池,每年产盐12000多斤。几百年来,这里的盐都是私人挖的,可是后来,却禁止开采了。当地老百姓吃盐,只能用高台的。而高台的盐,自然价格不低。没有办法,老百姓只能吃当地的土盐。这样一来盐税部门不干了,1932年下半年,甘肃省榷运局又出台新规定,同时派遣专人征收盐税。规定每升粮附征6分,即每石粮附征6元的盐税。

  然而,当地士绅上书反对,最后降了一半,每石粮附征3元。可老百姓依旧不交,盐税专员只能下乡催缴,结果惹怒老百姓,群起反抗,后来还引发了更为激烈的冲突,农民们集合起来,上缴农具,不种地了。最后,吓退盐税专员,掏钱给受伤农民治病。可是,农民没有团结起来,事态没有扩大,人散了力量也就散了。

  河西走廊原来是海底

  在河西走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交通工具——木轮大车(又叫大轱辘车)。这种大车,非常适合在戈壁荒原上行走。这次,他们就见到了这种木轮大车。他们在肃州出发前雇了大车,这是一种三套大车,就是说用3匹牲口拉的大车,赶车的把式来自高台,所以他们把这种大车叫做高台车。

  这种车是如何的独特法?车厢比其他大车的要高,木轮的直径足有6尺,车厢的宽度,比其他地方要宽2尺。看上去有些笨重,对这种高车的作用,他们似乎有些将信将疑。只不过,因为要急着走,只能选择它了。

  出了肃州,他们走了很长一段路程后,才发现了这种高车的好处。大车行走戈壁滩上,容易翻过石块,穿越沟沟坎坎,不用专门平整,路过地面松软的碱滩和草湖里,车厢高不至于拖泥带水。如今这种独特的高车,已经成为非遗项目,保护了起来。

  一天,他们日暮风寒中住进了硖口驿(今峡口村)的古堡。晚上,旅店的主人病入膏肓,想吃一口甘州的中秋月饼。正好同行的湘君带着月饼,这才满足了店主人的愿望。鸡叫的时候,他们就离开了这家店,借着星光,穿过一道一丈多宽十里来长的石硖。据说,这里出一种石燕,放羊娃时常用棒将石燕打下来卖。这种石燕还能治疗好多病。

  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不过走了30里到水泉驿,他们才有机会花半块钱买到一只所谓的石燕。原来是海中甲壳动物的化石,形状和明驼他们故乡海里的花蛤差不多。其实,在风化的砾石层岩中掉出海产甲壳类的动物化石,说明河西是一个古代海底隆起的大陆。这种化石,被与海产接触很少的内陆居民发现后,因为形状有些儿像空中飞着的燕子,所以就被称为石燕了。

  1933年,明驼一行人徒步穿行千里河西走廊,他们是当时河西走廊现状的目击者。如今河西走廊早已地覆天翻,不是昔日旧模样了。

  文/图 首席记者 王文元

精彩推荐

  • 敦煌佛学书画院设立研习基地 开展研学活动“画”说敦煌 敦煌佛学书画院设立研习基地 开展研学活动“画”说敦煌
  • 2018全国桃产业发展交流会闭幕 2018全国桃产业发展交流会闭幕
  •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秦安县第三届蜜桃鉴评会举办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秦安县第三届蜜桃鉴评会举办
  • “秦安杯”全国蜜桃大赛专家鉴评会举行 “秦安杯”全国蜜桃大赛专家鉴评会举行
  • 靖白公路四龙段两座毁桥便道抢通完成(组图) 靖白公路四龙段两座毁桥便道抢通完成(组图)
  • 白银响泉村:一个看得见山 望得见水的地方(组图) 白银响泉村:一个看得见山 望得见水的地方(组图)
  • H5 | 诚信建设万里行,你来吗? H5 | 诚信建设万里行,你来吗?
  • 有产业才能稳脱贫 ——记武威市脱贫攻坚产业典型民勤县富丰甜瓜产销专业合作社 有产业才能稳脱贫 ——记武威市脱贫攻坚产业典型民勤县富丰甜瓜产销专业合作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迎接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临夏准备好
2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三次主
3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藻井
4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乐
5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初唐舞乐
6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乐
7   李荣灿在调研北环路滑坡情况时强调:争
8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北魏药叉
9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中唐舞乐
10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