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将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怀念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研究员周祥椿同志

18-06-05 20:5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张文良

  在甘肃,人们曾称周祥椿为“甘肃的袁隆平,把金色种子撒遍陇原大地的陇原骄子”,对于这一称呼,他当之无愧。2009年,周祥椿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并分别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委员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周祥椿一生从事小麦、胡麻育种工作56年,育成亚麻品种4个;他领衔的小麦育种团队,共计育成小麦新品种45个,育成品种不仅在甘肃陇南、陇东、中部大面积示范推广,而且,在宁夏、青海、陕西的与甘肃接壤的区域也有一定的推广面积,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新增效益达30亿元以上。研究成果获科技成果奖3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合编专著2本。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1993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于2000年被评为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2009年入选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小麦专家组组长,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甘肃冬小麦综合试验站站长。

  周祥椿1932年11月出生于江苏昆山,1955年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时,因品学兼优学校要求他留校任教,但满怀抱负、踌躇满志的他先后三次给学校写申请,志愿到大西北参加经济建设。踏上西北大地的周祥椿被分配到成立于1907年10月的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兰州农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有些荒凉的兰州,坐着马车来到了学校。带着满脑子天真烂漫的图画和一腔报效祖国热血的他,对当教师,多多少少有些不情愿,他原本是怀着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副苍凉的图画里去的,越艰苦的地方越过瘾,而待在学校里能干出什么名堂?

  当班主任,上课,一人同时教授三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就自己动手编写、刻蜡版,并虚心向科技人员及农民请教,坚持开展农作物栽培试验和下乡调查研究,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从科学试验中探索科学规律,他一篇论文的试验结果被编入全国农业大学的统编教材;当他看到农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时,他的心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为农民摆脱饥寒而做点事、尽点力的愿望,作为一名从农业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想到的能解决这种贫困状态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选育作物新品种,优良新品种可为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这更加坚定了他走教学与科学试验相结合之路的决心。

  一、粪坑里启航的小麦、胡麻育种试验

  1963年春天,周祥椿把一个农场不用的七八米长、四五米宽的粪坑坑底整平,开始了小麦和亚麻试验,他每天跳下爬上,对小麦和胡麻试验进行观察记载,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从这个粪坑中开始了其一生矢志不渝的作物育种生涯。当时地处西部的兰州信息闭塞,无法了解到国内外胡麻和小麦育种的新信息。当时国内的胡麻育种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如作为胡麻杂交技术生物学基础的开花习性,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和研究资料,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决定定株定花定时观察,在雨天就打着伞,在夜间就打着手电筒,在关键时期坚持24小时不间断观察,每隔2小时取样观察1次,风雨无阻地观察的花朵数以千计,经过反复观察,终于发现了胡麻花药开裂的时间一般是在凌晨零点至两点。这一发现不仅为自己的胡麻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

  从粪坑里起航的作物育种试验总是伴随着难以想象的艰辛。周祥椿从小体质较弱,在大学期间因患严重的胃下垂而休学一年,身高1.68米的他体重30多年来没超过45公斤。在校办农场劳动,喝的是咸水,吃的洋芋蛋,使他严重营养不良,不幸患上了肝病,在兰州确诊后,医生让他半休,但视作物育种工作为生命的他不顾医生的忠告,每月回兰州取2次药,照样全身心投入小麦、胡麻育种工作。1964年他的病情加重,大夫要求全休,但正是这全休给了他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使他可以更好的支配时间全力以赴地从事小麦、胡麻育种工作了。忙忙碌碌的一年过去了,他到医院复查时肝病竟然痊愈了,他对同事幽默地说:“这是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了疾病。”

  在粪坑里整整干了三年,这是他作物育种工作的起步阶段,如做杂交用的纸牌子就用校办工厂的商品废标签,拴纸牌用的线是拆破袜子拆的线,种子袋用的是学校办公室拆封过的旧信封,做杂交套袋用的大头针也都是连年反复使用……

  1969年,周祥椿随着学校迁往甘肃天水地区的清水县,他们的作物育种工作也发生了重大转折。在清水县,他遇到了农业生产上存在的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小麦、胡麻的病害问题,同时从农技人员和农民那里汲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对小麦、胡麻新品种选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想法。学校迁往清水县后,兼职育种团队人员由2人增至5人,育种规模扩大了,同时在川区、山区开展小麦胡麻育种工作,增加了杂交组合的选配数量,扩大了优中选优的机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相继育成了卫东1号至卫东17号,天农1号、2号,清701等小麦品种20个,其中卫东1号、卫东14号等一度成为天水地区和定西地区的主要推广品种。周祥椿选育的第一个胡麻品种叫“天亚2号”,天亚2号70年代末开始在生产上推广,该品种高产、抗病、适应性广,水旱地均适宜种植,在金塔种植的10.8亩土地上平均亩产达200.9kg,创全国单产记录。当时甘肃省委书记宋平听了后说:“这个胡麻品种一颗也不能榨油吃,全都要作为种子种下去,以获得更大的丰收”。

  以上新品种的育成更加激发周祥椿从事小麦、胡麻育种工作的斗志,对于育成品种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使他们认识到了只有更加勤奋努力才能育成更好的新品种。为了尽早、尽快选育出更好的新品种,从70年代初开始,育种组人员每年冬季去海南三亚进行加代试验,清水的试验工作还未忙完,一些同事已匆匆踏上去海南的征程。70年代从兰州到海南要走近10天,加之经费少,坐的是硬座,吃不好睡不好,到海南后不仅要种试验还要自己动手做饭,春节都不能回家,要在地里进行田间管理、选择、收获、脱粒及晾晒工作,但课题组的同志在他的带领下,任劳任怨,不怕辛苦,都坚持下来了,周祥椿同志就在海南同样度过了三个春节。

  辛勤耕耘结硕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周祥椿也迎来了自己育种工作新的春天,此后,他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的情怀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作物育种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课题组成员的数量、质量及年龄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先后有五位老同志和八位中青年同志加入到了这个团结奋进的团队,育种经费、育种工作各方面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他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一)创造性的开展小麦育种工作

  甘肃生态条件极其复杂。就小麦而言,不同地区分属我国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上游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且多数区域地形复杂,山川交错,小气候特点明显。一个县,甚至一个乡,在不同海拔高度就要求种植具有不同性状的品种。从这一实际出发,周祥椿确立了选育系列品种的思路,育成分别适于川、塬、半山、高山等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系列品种,以满足生产中对品种的要求,育成品种的增产率一般超过10%。八十年代以前甘肃各地育成的品种一般只能在一个生态区域种植,为了扩大品种的适种范围,在冬麦区不同生态区建立了三个育种基地,并在自然条件最严酷的区域设立了抗寒、抗旱性鉴定试验点,采取穿梭选育并进行杂交后代异地同时选育与鉴定,在位于我国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育种基地着重选择与考察抗锈性,在经常遭受干旱威胁、位于陇东的育种基地着重选择与考察抗旱性和产量的稳定性,在位于冬春麦交界区的育种点上着重鉴定抗寒性,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选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使育成的11个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栽培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适应性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清农3号、兰天4号、兰天10号、兰天19号、兰天26号等五个品种成为全省不同时期栽培面积最大的冬小麦品种。在上世纪90年代,育成品种的推广面积占全省冬小麦总播种面积的45%左右。此外,在国内率先将冬、春性小麦杂交的同一组合的杂种后代,在冬、春麦区同时选择和鉴定,育成了近二十多年来唯一适于甘肃大面积秋播和春播的兰天3号,成为九十年代全省川区主体品种之一。为了将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较好地结合起来,他以丰产性与抗寒性的结合为突破口,通过大穗型春性品种与多穗型冬性品种杂交以及在冬季严酷条件下筛选等措施,使育成的冬小麦品种在产量性状上有明显提高,一些品种的千粒重较原有品种提高了5~10g。1994 ~2002年连续进行的三届陇东片冬小麦省区试中,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产量位居首位的品种均由他主持育成。

  (二)开拓性的开展亚麻育种

  周祥椿与韩翠云等同事育成兼用亚麻品种4个,普遍具有丰产、早熟、多抗、适应性广、兼用性好等特点。在从事育种的初期,他对亚麻品种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籽粒大小与生育期长短和每果籽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耐肥抗倒与抗旱耐瘠性状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使我国早期育成的大粒品种普遍晚熟,每果粒数较少,在产量与适应性方面受到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创造性地采取性状相关进行选择的方法,终于育成了粒大、早熟、每果粒数多,水旱地均宜种植的天亚2号,由于在产量性状和适应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成为我国八十年代中期种植面积最大的亚麻品种。之后,又育成我国第一个高抗白粉病的兼用亚麻品种天亚4号,该品种同样具有天亚2号的优点。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亚麻枯萎病日趋严重,河北、山西等省的亚麻主产区,均出现生产严重滑坡的状况,绝收地块屡见不鲜。由于周祥椿和韩翠云及早开展了抗病育种,采取缩短试验地轮作年限的方法以增加土壤中的菌源量,并在国内率先利用病圃进行育种,实现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结合,由此育成了我国首批高抗枯萎病的品种之一的天亚5号。该品种集丰产、早熟、抗病、抗旱、抗倒和良好的兼用性于一体,适于在多种生态条件下种植,1995年推广面积达388万亩,占全国亚麻总播种面积的1/3以上,使我国枯萎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该品种的育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后又相继育成了高抗枯萎病并在兼用性状上得到明显改良的天亚6号,在甘肃、河北、内蒙等省推广应用,效益显著。通过育种实践,他对亚麻的育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提高我国亚麻育种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条锈病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甘肃陇南由于特殊的生态条件,因此成为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源头和核心地带。此外,甘肃陇东和中部地区也经常受到条锈病的危害。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在小麦育种中将抗条锈作为首要目标,不断利用新的抗源,自八十年代以来,每当新小种出现时均能提供新的抗锈品种,克服了以往的被动局面,不仅有助于陇南小麦生产的防病增产,而且对减轻我国广大麦区条锈病的感病压力,起了积极的作用。据此,逐步形成了以实现条锈病持续控制为目标的思路,主要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生产品种抗条锈基因的丰富度;二是在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进行基因布局,以切断锈菌周年循环,延缓小种的变异速度,延长品种抗锈性保持的年限;三是除垂直抗锈类型外,持久抗性、慢条锈性等多种抗性的全面利用。育成慢条锈品种兰天12号和高温抗性品种兰天1号等。

  三、无私奉献,数十年如一日

  周祥椿长期在普通职业院校搞科研,条件差,经费少,手段落后,科研梯队不健全,其困难可想而知。他在大学期间曾因严重胃病休学一年,数十年来每天只吃半斤粮,体质较弱,又历经坎坷。是什么力量使他视事业为生命?原因就是他在党的教育下,从青年时代就立志献身党的事业和祖国建设,为人民服务,使他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1969年7月学校已下迁清水,但种在兰州的试验尚需收获脱粒,他独自一人用连枷打麦,在腹泻不止的情况下,一干就是二十多天。学校下迁清水后,试验地旁的河流山洪爆发,在三年里使试验地灌浆期间的小麦全部倒伏平铺在地面,他和课题组的同志脚踩淤泥,将选种圃的材料用竹竿一行行挑起来进行选择与鉴定。为了加快育种进程,七十年代他曾三下海南,睡过地铺、长椅和方桌,自己上山砍柴做饭。他始终将天灾人祸和种种困难当作对他信念和意志的考验。“事业是我的生命,工作是我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在这种心态下,他始终全心身地投入科研,数十年来,节假日很少休息,暑假寒假都在忙碌中度过。上级组织三次安排他到昆明等地疗养,他对这些地方也十分向往,但为了工作他都一一放弃。一次外出,他被三轮车撞断两根肋骨,仍坚持不住医院,第二天到办公室将有关资料抱回家,在伤后十天内忍疼坐在沙发上书写完成一个项目的立项报告。他也有很多遗憾,父母临终前因要播种试验而未能回家尽孝,老伴仅有微弱光感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多种并发症,可他一年有半年多不在家,家庭和生活的重担还是落在一级残疾的老伴身上,为此而经常感到内疚。

  八十年代以后,尽管周祥椿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始终定位自己是一个普通老百性,出差经常坐硬座,乘长途汽车。他对人真诚随和,与许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为组建育、繁、推网络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认为,在科技工作中,合作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在条锈病控制的研究上,他虚心向植物病理专家们学习,大家齐心协力,使育种和病理真正做到了“化合”。他大学里学的是俄语,为了搞好与国外的合作,63岁开始利用旅途和业余时间学英语口语,使他几年后与外国专家不仅能直接进行学术交流,而且在生活方面尽量讲出幽默与诙谐,双方相处的日子非常融洽,使他们都“喜欢这个善良、真诚、随和、有一颗年轻的心的老人”。在外国专家真诚的帮助下,他从国外引进了四千多份小麦种质,从中筛选出一批宝贵的抗病材料和优质材料,对组建抗条锈基因库起了重要的作用。周祥椿在国外发表的4篇论文,英语就是由外国专家主动帮助完善的。由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意大利农业遗传学家乔治?贝尼托(Giorgi Benito)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冬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汉斯?布朗(Hans-Joachim Braun)也因此获我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他在推广项目中尊重所有合作者的意见,申报奖励时尽量照顾基层的同志,采取民主办法,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大大调动了农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由他主持的“甘肃省防治冬小麦条锈病3113工程”项目因此而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周祥椿学风严谨,求真务实,大量的科研工作都要亲自动手,每年胳膊都要被太阳晒得脱一层皮,虽年过七十还是这么干。他坚持申报科研成果不掺水分,经济效益宁少勿多。有一个项目年推广面积398万亩,有人提出改成400万亩给人印象就不同了,可他坚持不变。时任天水市委副书记牟本理经常说:“周祥椿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他无私奉献,真的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孺子牛。”他虽然已病逝六年多了,但他主持育成的兰天19号、兰天26号等仍是近年我省小麦生产上种植最大的品种。

  他在开展作物新品种科学研究过程中坚持潜心育人,他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在他的科研工作中始终有学生的广泛参与,坚持科研育人。始终坚持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教书育人和科研育人相结合,行为世范与学识渊博相结合,他培养的学生遍布陇原大地,有一批全省知名的农业技术专家,有一批全省农业企业的创办者和经营着,有一批服务在“三农”一线的党政管理干部,由他创建的小麦育种团队和胡麻育种团队依然坚守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开花结果,惠及陇原大地上的人民群众,其中由杨俊海研究员主持的小麦育种团队近年来已选育到“甘育四号”,由张金教授主持的亚麻科研团队已选育到“天亚十一号”,他忠诚坚守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后继有人,蒸蒸日上。

  今天,我们纪念他、怀念他,就是要学习和传承他坚定信念,忠诚党的事业,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情怀,学习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三农”事业,耕耘不辍的顽强拼搏精神,学习他平易近人、严以律己的大师风尚。这些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教师和科技人员奋力拼搏,塑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高校更好地担负起服务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神圣使命。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敏骞)

精彩推荐

  • 你高考 我护航——兰州市多部门为高考学子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 你高考 我护航——兰州市多部门为高考学子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
  • 图解:奔跑吧!“兰马”↓↓↓ 图解:奔跑吧!“兰马”↓↓↓
  • 图解:奔跑吧!“兰马”↓↓↓ 图解:奔跑吧!“兰马”↓↓↓
  • 记者对话造血干细胞捐献者90后小伙刘智杰:我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支持我 记者对话造血干细胞捐献者90后小伙刘智杰:我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支持我
  • 兰州市举办2018年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图) 兰州市举办2018年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图)
  •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表示: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名称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表示: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名称
  • @兰州安宁考生,记住7666952这个号码,关键时刻用得上! @兰州安宁考生,记住7666952这个号码,关键时刻用得上!
  •  “敦煌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图片展在特拉维夫开幕 “敦煌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图片展在特拉维夫开幕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探访中国石油甘肃销售公司一线库站 感
2   甘肃省扶贫办公告
3   兰州城关警方缴获海洛因15.06克
4   唐仁健率甘肃代表团在四川学习考察脱贫
5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开通南京至兰州至阿勒
6   综合整治环境卫生 对不文明行为说不—
7   张伟文:做好新时代黄河文章 实现水润
8   2017年度甘肃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作品评
9   兰州:今年6月至明年5月—— 周末志愿
10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老年人权益保障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