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精准扶贫 决胜全面小康——酒泉玉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推进
加快“三变”改革、夯实基础条件、延伸产业链条、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增加收入……近年来,玉门市创新扶贫方式,优化扶贫举措,瞄准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持续推进富民增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等扶贫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推进。
“三变”改革农民享受红利
走进玉门市花海镇金湾村,一座座新建的钢架拱棚里生机勃勃。这里原先是金湾村的闲置土地,今年结合农村“三变”改革,金湾村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15座高标准钢架拱棚,引进种植新品种蜜瓜。
陈齐业是金湾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种植蜜瓜多年。“三变”改革开始后,陈齐业将自家的20亩土地以土地经营权方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种植经营,根据土地产出效益,年底给入股农户保底分红和利润分红。种着自己的地,成本减少了,收入增加了,这让陈齐业切实享受到了农村“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
作为玉门市“三变”改革试点村之一,花海镇以党支部引领,确立“农户+合作社+供销社”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模式,改善农户种植方式,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在“三变”改革中,玉门市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将有一定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群众参与改革愿望强烈的玉门镇南门村、花海镇金湾村、下西号镇川北镇村、清泉乡跃进村、昌马乡东湾村等5个村,确定为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通过清产核资产权登记、甄别成员资格、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规范合作社运行、建立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及农业保险制度等5个环节强化风险防控,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模式。
产业扶贫拓宽增收渠道
这些天,六墩乡安康村里每家每户都迎来了新成员——芦花鸡。这些毛茸茸的小动物不但为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还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村民薛高平说,去年他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养了20只芦花鸡,鸡长大了能下蛋能卖钱,效益十分好。除了像薛高平一样的散养户,今年,安康村里还多了很多养殖大户。80后女孩谢明就养了100多只芦花鸡。谢明说:“芦花鸡十分好养,而且育肥后肉质鲜美,去年刚一出栏就被抢购光了。”今年,她又扩大了养殖规模,还在后院建起了生态养殖场,提高芦花鸡的品质。
近年来,六墩乡积极采取政府扶持、农户自愿、政策支持、全程服务的措施,由合作社牵头,发展芦花鸡养殖产业。目前,已调引养殖芦花鸡1500只,成功注册了“祁连牧野”蛋禽商标,并充分发挥包村部门信息渠道多、人力资源广的优势和农村电商平台作用,把芦花鸡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玉门市根据贫困户基础条件、致贫原因和发展意愿,持续巩固“户均养羊40只、人均2亩3000元以上高效田、户均培育1个年收入过万元务工人员”的“421”产业增收工程,确定了高效种植业、草食畜牧业和劳务创收为主的3大类脱贫路径,真正实现规划到村、扶持到户、脱贫到人。
“光伏生财”壮大集体经济
在独山子乡源泉村委会的屋顶上,一排排光伏电板在太阳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辉。村上的会计黄阿不都今年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每天下午去电表箱那儿抄表。黄阿不都说:“我每天下午5点过来抄表,天气好的时候能有780千瓦时左右,天气不好就760千瓦时左右。”
源泉村是独山子乡基础条件最差、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村子,村集体经济更是无从谈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6年,乡上投入78万元,利用村委会和源泉小学现有建筑屋顶,建成了全市首个100千瓦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并于2017年1月并网发电,源泉村有了第一笔集体收入。
源泉村党支部书记马排山说:“以前村上没有集体收入,也没钱为村里办事,村干部在村子里也没有什么威信。现在好了,有了光伏产业,村里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准备多办点实事。今年,准备先为村里的学校盖两间教室。”
屋顶“活”了起来,村集体经济也就活了起来,这让独山子其他几个村也坐不住了。2017年,独山子乡又在乡政府、学校、卫生院等公共事业单位屋顶建成金泉村、春柳村、金旺村200千瓦村级电站,并在春柳村先期建设了17户农户住房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引导和鼓励群众使用清洁能源,改变生活方式。目前,全乡已建成村级光伏电站装机300千瓦。
村里富、群众富才是真的富。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玉门市抢抓国家扶持发展清洁能源、实施光伏扶贫政策等机遇,充分利用富集的太阳能资源,部署实施“光伏强村行动计划”,先行建成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2个,今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在3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目前,独山子乡4个村、六墩乡5个村、赤金镇1个村的光伏电站已投入使用,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8万元—9万元,年内可基本消灭经济“空壳村”。
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美起来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破行动开展以来,庄前屋后的垃圾一扫而空,四周的环境也彻底变样,我们的生意自然也就好起来了。”在玉门镇南门村从事车辆维修生意的张宏颇有感触地说。
玉门市统筹安排扶贫开发与乡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基层组织等项目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倡导环保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发展。以打造全域无垃圾城市为目标,分别与12个乡镇和4个农垦团场签订责任状,组织67个帮联单位,组建29个驻村帮扶工作队,下派单位干部2300余人,帮助农户制定整治方案,清扫房前屋后和公共区域垃圾。共清理“三堆”2.4万余处、10.6万吨,拆除违章建筑323处,清理重点路段和河道1171.76公里,疏通生产通道473条236.5公里。
同时,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3个示范乡镇和29个示范村集中实施路灯架设、文化广场改造、住房立面整修、生产通道整治等重大工程。去年,共投资1.92亿元实施的三批七大类29项基础设施及设备配套项目,使城乡环境面貌得到大改善。此外,还着力构筑生态保护屏障,实施新市区生态治理工程,栽植国槐、白蜡、紫叶矮樱等各类乔灌木27.3万株,移栽摆放矮牵牛、马鞭草等花卉260万株,种植花卉草坪1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达318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5.3%,绿化覆盖率达37.3%,人均公园面积达13.5平方米,道路绿地达标率达94.3%。
村里的路修通了,路灯亮了,广场大了,村子美了……玉门市获得“2018美丽中国——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称号。
教育扶贫提升脱贫能力
2016年4月,小金湾民族学校、独山子民族学校的66名学生登上了甘肃省精准扶贫文艺汇报演出的舞台,舞蹈《爱的呼唤》《尕尕乐》的演出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2013年,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玉门市46所农村学校全面铺开,1.3万多名孩子全部参与,感受舞蹈美育带来的阳光和快乐。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实施以来,玉门市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的“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积极探索建立教育扶贫济困的长效机制,近三年,先后投入资金1.6亿元用于农村学校教育布局调整和硬件设施建设,全市移民乡学校一次性达到标准化办学要求,彻底改变了破旧的面貌,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移民家庭。
开展技能扶贫,培养一技之长。玉门市依托石油中专实训基地和各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立面向农民朋友的职业教育“培训包”,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2017年,完成农民教育培训3.5万人,3821人获得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同时,玉门市全面实施“精准扶贫阳光助学工程”,确保每一名家庭困难学生按期入学接受教育。为贫困家庭高中学生落实国家助学金,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费和书本费专项补助资金。玉门市辖区内适龄幼儿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1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42%,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6.51%,各项指标均达到精准扶贫考核验收的指标要求。
至2017年底,玉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3370户11506人减少到279户838人,贫困发生率由11.62%降低到0.85%。到2020年,玉门市将全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马晓光
相关新闻
- 2018-05-24白银会宁县侯家川镇:“四个强化”助力精准扶贫
- 2018-05-24【护航脱贫攻坚】“精准监督”护航精准扶贫 ——陇南市纪委监委探索扶贫领域精准监督工作法综述
- 2018-05-23发展农村电商 助力精准扶贫
- 2018-05-23“高端人才康县行”助力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