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建设 优化富民产业 武威市深入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
原标题:立足生态建设 优化富民产业
武威市深入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
今年以来,武威市牢牢抓住脱贫攻坚这个“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深入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立足县域经济,立足生态建设,做大做强富民产业,切实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持续培育富民增收产业
初夏,武威市天祝县的气候依然多变,一场大雪之后,天祝县松山镇藜麦种植基地又开始了繁忙景象。松山镇祥瑞新村的王庭德,手指着种好的一大片藜麦地说,“今年能够大胆种植藜麦,得益于远达集团在前期搞了试验种植。趁着入夏,把藜麦地平整好,到秋天藜麦快成熟的时候,就可以搞灯光秀了。”甘肃远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羽桐告诉记者,经过试种测产,种植的5000亩藜麦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总产值达600万元。
近乎奢侈的庄稼,却只适合高原山区种植。这为天祝县发展藜麦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年,天祝县在松山、天堂、华藏寺、哈溪、朵什等乡镇试种3万亩藜麦,并对种植藜麦的农户给予每亩400元的生产资料补助;对本县注册的藜麦合作社,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吨以上而且当年投入生产的,一次性补助50万元,以此带动企业和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收益。
加快发展产业扶贫新业态
武威市古浪县南部山区山大沟深,气候恶劣,有7个乡镇地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北部沙漠地区,古浪县化劣势为优势,下大力气在戈壁滩做出了“大文章”,建成了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六道沟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基地,记者在示范基地看到,这里不仅种植温棚西红柿、茄子、辣椒、西瓜等传统蔬菜瓜果,还有效益更好的花卉产业。
古浪县因地制宜培育不同特色产业类型,提高合作社吸纳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能力,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
走进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兴民新村,记者被眼前整齐的房屋和平坦的大道所震撼。
5月22日,村民李宗永正忙着装修新家,他是今年2月从横梁村的土坯房搬下来的,看着自己的新家,李宗永露出喜悦的笑容,并告诉记者,“为了在这里稳的住,政府还给自己分了一个棚,经过指导,他种上了西红柿。以前只是吃过西红柿,还从来没有自己种过。”
随着群众逐渐搬迁入住,古浪县积极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以“户均一座棚”的要求,实现贫困群众的持续稳定增收。
扎实开展产业开发培训
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生态农业兴旺,人居环境优美,集特色产业、现代新村、文化街区为一体,深受游客青睐。
“我们武威的堆绣技艺,通过这种方式绣出的铜奔马特别有立体感,推到旅游市场非常抢手。”在武威凉州区高坝镇蜻蜓社区服务中心,当地堆绣技艺传承人高文丽指着她的得意之作——堆绣版“马踏飞燕”向大家推介。
为了发挥“名马”效应,促进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做精做细扶贫攻坚工作,武威凉州区的妇女依托“凉州巧手”品牌,发掘“马踏飞燕”的文化底蕴,创意制作出各类旅游产品,为村民增收致富。凉州区妇联干部徐玉霞告诉记者,凉州区通过打造“凉州巧手”品牌,为城乡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了平台。今后,区妇联将重点推动妇女手工艺品向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迈进。
武威市开展“三包三公开一挂钩”产业扶贫精准技术服务责任制,成立专家组入户入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围绕特色扶贫产业开展到户到人到产业技术培训,去冬今春,培训农牧民9.8万人。
相关新闻
- 2018-05-22产业扶贫助力异地搬迁 藜麦红时武威天祝邀您赏风光大片(组图)
- 2018-05-23新家园新生活 一组来自武威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的故事(组图)
- 2018-05-23奔马故里有巧手 武威凉州妇女多元创意“马超龙雀”开拓旅游市场(组图)
- 2018-05-23武威市天祝县德吉新村:开启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