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中国“非遗”牵手西方奢侈品牌探索传承新路

18-04-11 14:36 来源:新华网 编辑:狄东阳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

  原标题:中国“非遗”牵手西方奢侈品牌探索传承新路

  新华社兰州4月9日电 (记者 谭飞、张玉洁) 一块一米见方的丝毯售价大多上万元,但企业仍面临生存窘境。传承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在何方,成为困扰在刘静波心头的一片阴云。

  今年55岁的刘静波是甘肃省天水市新天丝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也是国家级“非遗”天水丝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以丝织毯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在《红线毯》中,以“一丈毯,千两丝”来形容丝毯的华贵。

织工正在编织丝毯。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编织丝毯却非易事,需设计、捯线、雕刻等20多道纯手工工序。在编织车间,织毯工刘小英正端坐编织。6股丝线在3200根底线上飞速穿梭,让人目不暇接。但要织出高度不足1毫米的一行,仍需1小时。“一张8米见方的丝毯,得两个人织一年。”她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水丝毯主要出口,生意兴隆。而现在,全厂60余人,45岁的刘小英竟成了最年轻的织工。“哪个年轻人愿意每天静坐8小时,一个月拿一两千块钱?”她说。

  不仅是丝毯,雕漆、砖雕等“非遗”普遍面临重重困难:手艺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原料难题、市场困境无一不艰。

  在“非遗”普遍面临“人去艺亡”困境的同时,另一个“中国风”浓郁的高端市场正在迅速发育。

佛教主题丝毯作品。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每年奢侈品品牌的新春秀场,“福”字、刺绣、龙虎图案、十二生肖、竹制手柄、“中国红”色彩等频频亮相。原先只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设门店的品牌,开始向成都、武汉等二线城市乃至一些三线城市延伸。

  奢侈品在中国繁荣的背后,是中国蓬勃增长的消费需求。麦肯锡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对面临传承困境的“非遗”来说,发扬中式审美和精湛技艺,叩响奢侈品之门,是一条可以尝试的新路。

  “消费者对工业化和批量生产的产品有了审美疲劳。有‘手的温度’、高情感附加值的产品正受到热捧。”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刘洋说。

  目前,一些“非遗”已试水奢侈品之路。四川省的国家级“非遗”瓷胎竹编与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合作,一对小杯子就能买到四五千元。良好的市场反馈,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刘静波说,近十年的市场反馈显示,丝毯这项传统技艺应走高附加值的高端定制路线。“现在产品大多是客户定制的孤品,如为寺庙定制佛像、为大企业定制装饰画等。”

刘静波展示丝毯作品。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但对一些“非遗”来说,奢侈品化仍前路漫漫。设计师们苦思冥想,试图以更好的设计来吸引年轻消费者。

  “我更喜欢传统的宫廷毯。但要面向年轻人的市场,就得多些现代设计,如多做风情画。”丝毯设计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利珍说,从地毯到挂毯的转变,意味着艺术性大大提升。

  为提升设计水平,去年王利珍前往敦煌、景德镇、北京等地考察学习6个月。回来后,她开始设计一组主题丝毯,蓝本是世界文化遗产点天水麦积山石窟的飞天。

  “我们要做艺术品,而不是普通产品。”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天水飞天雕漆工艺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晓军说,除企业加强研发外,他们还与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加强交流,试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弥补设计短板,提升产品水准。

  王利珍向中国著名艺术设计师常沙娜取经。新华社发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在天水当地,一些高校也试图通过科研让古老的“非遗”技艺更现代、更科学。在天水师范学院,已有专门的漆艺实验室、综合材料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等,组建了人才队伍。

  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康小花说,“非遗”需要进一步阐释中国艺术的魅力,也要注意避免中式材料、中式装饰与西式结构的生硬拼接。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