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专家智库

【智库建言】贯彻两会精神 推动甘肃发展

18-03-30 09:4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原标题:【智库建言】贯彻两会精神推动甘肃发展

导读

2018年第3期(总第30期)

  全国两会之后,我们组织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就甘肃如何贯彻落实展开笔谈,下面五篇文章从抓实“三个第一”促进“三大变革”、融入地方经济服务甘肃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实施宪法、弘扬工匠精神亟须内外兼修等方面谈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相信,只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狠抓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转换动能、奋发进取,全国两会精神一定会在甘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联系人: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 曹建民

  邮箱:zhikudx@163.com

  联系电话:13669370002

  抓实“三个第一”促进“三大变革”

  范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创新机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的根本遵循,不仅对先行的广东,对欠发达的甘肃同样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抓实发展第一要务,不仅要牢固树立发展仍是硬道理的理念,还要坚持现在的发展一定要是高质量、好效率、新动力的发展,更要把硬道理变成硬信心、真行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面向市场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真心诚意下大气力招才进宝,用办事的便捷、成本的低廉、态度的认真、服务的细致和工作的扎实推动经济先稳住再向好。要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挖掘潜力,用足用好用实国家扶持政策。要在适当稳定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变革,算好“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的效益账,不简单追求数量的快与高,确保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要把下大气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环境和创新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从一言一行的改变开始,切实以真诚打动客商,用态度换来投资,把帮企业当成谋发展的前提,让企业家无后顾之忧,有用武之地。

  抓好第一资源,不仅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也要明白目前的人才关键是要能实现“三大变革”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有开发第一资源的第一行动即用其所长、容其所短、尽其所能、供其所需。要有让人才发财甘肃才能发展的雅量和制度安排,更要有使人才扬眉吐气甘肃才能不再土气的决心与保障,还要依靠把人才当成发展第一支撑的具体办法措施,主动积极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安心创新创业。不仅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而且要让他们无当下的烦恼,解决好诸如孩子上学、家属工作、生活保障等事情。对事业急需的人才、核心部位的人才和关键领域的要害人才,应实行一对一的“管家式”服务,让他们的心思、智慧与核心竞争力全部用于创新发展之中,而绝不浪费在生活和工作的琐事上。

  抓活第一动力,不仅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而且更要推进创新发展实践,实现“三大变革”,更重要的是要有活跃第一动力的制度保障。一切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行动都必须大力支持,一切服务于创新发展的制度都必须始终坚持,一切落实创新发展的行动都必须畅通无阻。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让政府成为创新的推手,只有这样新的动力变革才有可能实现,而只有完成了动力转换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才有可能。对甘肃来说,创新的任务异常迫切而又特别艰难,关键是由于生产力总体水平有限,企业腾不出太多空间和经费来抓创新,这就需要政府把有限的经费更多地投向创新驱动,以政府有限的投入撬动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帮助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三个第一”是一个完整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依据,尤其对甘肃来说,经济要想稳得住、再迈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必须把创新看成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把人才问题提高到制约甘肃发展的第一难题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从政治上来说,这既是“四个意识”强不强的问题,也是“四个自信”足不足的问题,这样看就更应该下死决心来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了。

  (作者: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

  融入地方经济服务甘肃发展

  宋关昶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是工商银行的使命和本色。作为工商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我有幸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是甘肃人民给予我的高度信任和崇高荣誉,我深感责任重大。结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如何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我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推广“蓝天模式”,提升产业扶贫能力。做好金融扶贫是金融业光荣的政治任务。近年来,工行甘肃省分行本部先后承担了天水市清水县4个行政村和天水市麦积区5个行政村的定点扶贫任务。我们通过建立扶贫基金,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农户种植核桃、苹果、花椒等经济林,较好地解决了生产问题,但解决了生产问题之后面临着如何对接市场的难题。定西蓝天集团是全国最大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该企业通过运输大户、合作社与农户合作,由蓝天集团统一提供种子、技术指导,锁定农户马铃薯收购价格,较好解决了农户的生产经营难题,同时保证了农户收益。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是产业扶贫的较好模式,因此积极与蓝天集团、当地政府、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植入金融元素,助力产业扶贫。银行在每年开春时通过核心企业、合作社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到农户,每年收购时在核心企业的收购款中直接扣除,确保资金按用途循环;保险公司提供灾害保险;政府提供指导、监督和贴息支持,形成了“核心企业+合作社(运输大户)+农户”和“政府+银行+保险”六位一体的“蓝天模式”。今后工商银行将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支持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县域核心企业,通过“蓝天模式”激发产业扶贫活力。

  二、支持企业上市,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企业在产能扩张的同时,通过上市增加企业资本金、融资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是提高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渠道。如我省大禹节水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市,近五年营业收入增加了80.48%,从酒泉走向全国。如定西蓝天集团已是全国最大的土豆淀粉加工企业,2018年计划产量将比去年增加50%,土豆种植农户将达到4万户,目前该企业开展上市前期准备。我省上市公司偏少,帮助企业上市是金融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为企业上市提供金融咨询、前期过桥融资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拟上市公司培训班,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筹备上市。

  三、服务产业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相较于其他地区,甘肃在核能、航天技术等军民融合和戈壁农业等绿色发展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去年以来,我们已经在支持戈壁农业发展上进行了一定探索,今后将探索与甘肃产业升级相适应的金融模式,更好地促进甘肃比较优势的发挥。同时,充分利用工商银行集团优势,为引进更多技术企业、领头企业牵线搭桥。每年举办企业高峰论坛,邀请上市公司、省内龙头企业负责人与政府部门深入沟通交流,为传导省委省政府决策,改善营商环境搭建平台。

  四、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年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去产能要做减法,抓创新要做乘法,降成本要做除法”的基本思路。我们围绕全省“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要求,把国有企业去杠杆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积极帮助省内重点企业开展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率先完成酒钢集团债转股项目,并将持续为省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量身打造债转股方案,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工商银行甘肃分行将牢固树立与甘肃经济荣辱与共理念,始终把为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好发展方向、战略定位、经营重点,在持续做好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突出优势、做精专业、创新求变,聚焦全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努力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中作出更大贡献。(作者: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

  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朱智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根本保障。要不断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各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增强振兴的内生动力,以组织的力量共同推动农业农村的繁荣发展和现代化。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和先锋引领作用。头雁振翅,群雁高飞。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先锋引领作用,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一是选好配强支部班子,要注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二是重视对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的学习培训,重点加强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以及依法办事、乡村治理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带领群众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守住纪律红线和行为底线,打造一支有知识、谋发展、守纪律、讲规矩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三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重点从优秀返乡青年、致富能手、回乡创业大学生等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四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致富,带头振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农村青年积极向组织靠拢。

  发挥龙头企业的生产组织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居于首位。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知识输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开创农业产业化工作新局面。一是围绕各地特色农产品规模生产,加快“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一县一业”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化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鼓励龙头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合同制和合作制等利益联结方式,增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结关系的长期性、可靠性和紧密性,促进企业与农户互利共赢。

  发挥农民组织的利益集合作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鼓励农民自愿结合组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利益协调的当事人。一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升他们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注重加强合作社内部制度建设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入社农民得到真正实惠。二是大胆探索推进“三变”改革,鼓励农民将承包地经营权、荒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政府补贴等通过折股量化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三是充分发挥以村委会为主的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村务决策,真正让民主和法治精神在农村落地生根。

  发挥基层政府组织的服务作用。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须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上深入着力,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一是加强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做好义务教育、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服务内容,同时注重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强化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有效提升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特别是要厘清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权责边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立乡镇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项目。同时,还要重视畅通村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与反馈渠道,实现乡镇政府服务供给与村民需求的协调一致。(作者: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实施宪法

  曹建民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必须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实施宪法,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

  一、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要以这次宪法修改为契机,把实施宪法摆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切实增强宪法意识。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群众真诚的信仰。宪法只有深入人心,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使全体人民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重要修改,是加强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举措,突出了宪法所具有的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认真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按照制度安排让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前进行庄重、严肃的宣誓,必将更好地体现宪法尊严,彰显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的自我监督,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社会监督,真正做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是从国情出发强化对权力监督制约的重大制度创新。这次宪法修正案,赋予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并对监察委员会的产生、组成、性质以及它的工作原则、领导体制等做出规定,为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提供了根本法保障,必将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赖,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五、加强宪法监督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但宪法的实施也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撑。合宪性审查是监督宪法实施的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这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合宪性审查制度指明了方向,只有严格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及时制止、纠正违宪行为,宪法的权威性才能切实得到维护。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教授)

  弘扬工匠精神亟须内外兼修

  张文军

  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不仅需要鼓励科技创新,还需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例如几千年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无不依托于文物、文献、古籍这些具形的传播载体,而与之相关联的档案保护、修复的工匠工作更是功不可没。正是基于这些细碎的补集工作,使得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在历史的涤荡中,呈现出更加活态、立体的生命形式,也使得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

  在高科技和智能化冲击的大环境中,工匠精神似乎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稀缺和珍贵。但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工匠归属于劳力范畴,职业意识、文化修养、职业见识略显弱化。工匠的工作环境、收入待遇、社会地位、自我认知、认可度等也低于其劳动应得,导致工匠精神传承过程中存在不易坚守、不易加深加强、不易弘扬的诸多问题。如何使工匠精神站在时代的面前,科学发展,择优汰劣,顺应时代的文化生活的具体要求,这就要在外力与内在的契合上进一步融合。

  一是全社会要尊重工匠精神。在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工匠的从业条件、物质生活得到更好保障、就业渠道更大拓展,充分彰显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里孕育和生长的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可贵性和传承性的关怀。但是“重脑轻体”、轻视“职业教育”、缺少行业精英等现象依然存在。工匠精神作为推动发展的有生力量,应当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才能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甘肃文化,提高我省的文化软实力。

  二是加大投入。具体体现为对人、财、物、工的重视。工匠等技术工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加大对传统文化里的工匠精神的“输血”,使之“生不穷”“流不穷”。只有人力资源的不断流入,有效资金的不断投入,保障加工原料获得、生产渠道顺畅、加工产出得以回报,工匠群体应有的贡献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同时,各行各业工匠容纳就业巨大,加大投入对甘肃精准扶贫也将起到有针对性、有抓手的促进作用。

  三是加强培训。瑞士、德国等国的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出大批行业带头人和熟练技术工人,为这些国家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对工匠群体的各种培训。对初涉行业的年轻人,通过师带徒、学校技术教育和相关社会组织团体机构等加强培训。对已入行的人员则进行行业文化、行业技艺、行业职业修养和科学观念的不间断提升性培养。组织工匠外出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同时,工匠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苦练内功。

  四是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传统文化包含文化之力、技能之力,实体经济里以工匠群体为主,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肌体中的工匠精神,要一代代传承下去,需要不断弘扬工匠精神,宣传非遗传承人的“绝活”手艺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对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也要重视工匠精神,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的文脉才能传之久远。

   (作者: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