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河畔春潮涌 以水为墨谱华章——记最美家乡河疏勒河(图)
原标题:疏勒河畔春潮涌以水为墨谱华章——记最美家乡河疏勒河
(疏勒河的清晨。王新成 摄)
她,天姿国色,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被亲切地称为敦煌文化的“母亲河”、飞天故乡的“民生河”;
她,天高海阔,流域面积4.1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古代水量充沛时,曾流入新疆罗布泊;
她,天赋异禀,流经青海省天峻和甘肃省肃北、玉门、瓜州、敦煌等县市,是河西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她,源远流长,滋润了134万亩农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她,就是最美家乡河——疏勒河。
“疏勒”一词为“水丰草美”之意,古名“籍端水”“冥水”,元明清时期改称为“苏来河”,民国后称为疏勒河。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从利用水、约束水到善待水、节约水、保护水,湍流不息的疏勒河,见证着一代代水利人奋斗的足迹,记录着一次次励精图治、治水兴水的发展之旅。
乡情:敦煌文化的“母亲河”
泽以长流乃及远,山因直上而成高。自古以来,疏勒河流域就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她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敦煌文化,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丝路文明。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随后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打败匈奴,在河西走廊“居两关、列四郡”,设置了玉门关、阳关,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此,穿越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成了世界上最长、最繁华的一条商贸通道和文明之路。
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的1000多年间,疏勒河流域始终处在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阳关道、玉门关道、吐谷浑道、莫贺延碛道等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全部沿疏勒河两岸穿行。地处疏勒河下游的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历史上中西交通的枢纽和著名的国际贸易城市,也是古代中国与印度、中西亚以及欧洲等不同地域文化的汇聚之地。
如今,散落在疏勒河两岸,从西汉到明清的100多座古城、近300公里的汉长城、无数的烽燧,以及莫高窟、榆林窟、玉门关、阳关等历史遗迹,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记载着疏勒河流域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
生态: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河西走廊属内陆干旱性气候,特别是位于走廊最西端的疏勒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不足70毫米,蒸发量达3000毫米以上,是我国极度干旱地区之一,也是河西走廊内年平均气温最高、太阳辐射最强、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区。
在河西走廊,有水就有绿洲。长期以来,疏勒河流域内各绿洲依赖地表径流和地下潜水而滋润,绿洲的质量好坏和演替方向,直接受河流来水量影响和控制。流域内的玉门、瓜州、敦煌等县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所以说,珍贵的疏勒河水资源,是流域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无法替代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屏障四区域”的生态建设新战略,其中的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肃北北部荒漠自然保护区均包括疏勒河流域或处于疏勒河流域之内。其中,位于疏勒河下游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阻止塔克拉玛干、库姆塔格两大沙漠合拢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说,疏勒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对河西走廊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及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年从疏勒河上游的昌马水库向中下游河道、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瓜州极旱荒漠生态保护区、玉门干海子鸟类生态自然保护区等排放生态用水总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疏勒河中下游大片的胡杨林、红柳等天然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干涸多年的干海子自然保护区重现了千亩水面,鹅喉羚、红隼、天鹅等国家一级、二级野生动物和候鸟又开始在保护区内迁徙、繁衍……如今,疏勒河下游烟波浩瀚,水草丰美,湿地遍布,候鸟飞翔,人与自然和谐脉动,全流域逐步走上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民生:润泽灌区的幸福泉
疏勒河流域的农业灌溉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汉唐时代,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始于清初。时至今日,一些古代水利渠系、塘坝仍然发挥着灌溉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疏勒河流域的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包括昌马、双塔、赤金峡3座水库和1100多公里干支渠在内的蓄、调、引、灌、排为主的水利骨干工程体系,形成了包括玉门市、瓜州县22个乡镇、甘肃农垦6个国营农场在内灌溉面积达134万亩的大型农业灌区,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自流灌区。
2004年,为了加强疏勒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灌区管理工作,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按照省政府赋予的职能,管理局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综合治理、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疏勒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对疏勒河水利人来说,是使命,是机遇,是挑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完成了水利工程、农经开发、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水电开发等建设任务。由疏勒河项目建成的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昌马水库,荣获2010年中国水利工程大禹奖,充分发挥着防洪调蓄、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工业供水和生态用水等综合效益。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双塔水库,是甘肃省最大的平原农业灌溉水库,先后经过4次除险加固,有效承担着双塔灌区农业灌溉和疏勒河下游的生态输水任务。位于玉门市境内石油河中游的赤金峡水库总库容3878万立方米,在担负下游花海灌区农业灌溉任务的同时,还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目前,疏勒河干流及中下游水库、干渠上已开发建设水电站25座,年发电量约8亿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泽被一方,造福百姓。2015年,疏勒河流域内地方生产总值达1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00元。奔流不息的疏勒河水,滋养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
发展:戈壁绿洲的飞天梦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疏勒河流域内水资源和水环境变化日趋复杂,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研究提出了“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的总体规划思路和“内节外调统筹、西护北通并举,水源绿洲稳定、经济生态均衡”的总体规划布局。疏勒河干流灌区作为《敦煌规划》项目关联区,预算投资13.7亿元助力“北通疏勒”生态保护目标。
2013年9月,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构想,借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春风,疏勒河畔的这方热土,让“大梦敦煌”“丝路花语”的飞天之梦继续上演。在国务院批准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甘肃省委、省政府“一带三区”战略部署中,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位置举足轻重、引人瞩目。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再一次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集结号。在全民共建“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疏勒河水利人激流勇进,向着打造“美丽疏勒”的目标阔步迈进,谱写着流域水利管理工作的崭新篇章。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本,以实施《敦煌规划》为要,以打造民生水利为基,勤劳朴实的疏勒河水利人,正开启着一次次栉风沐雨的“兴水梦”。奔流不息的疏勒河水,也一次次倾情助力“飞天梦”“中国梦”。
通过3座水库联合调度,协调了上游与下游、灌溉用水与生态保护、防汛抗旱与发电生产等突出矛盾,形成了独特的从河源源头到田间地头的“一龙管水”地表水资源管理新模式,建成了覆盖全灌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疏勒河干流地表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坚持用项目建设推动流域水利事业加快发展,重点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重大工程项目,水资源保障能力有效提高。积极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全面普及渠道衬砌、土地平整等常规节水措施,在灌区内建成了集新型闸门系统、自动化控制、灌溉实验等为一体的高效节水示范区,灌区管理、水资源管理工作迈出新步伐。
曾经大漠边关的西北屏障,在2016年9月20日成功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谱写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盛世华章。唐朝诗人王之涣笔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之地,在百年后的今天,在疏勒清流的滋润下,架起了友谊之桥,铺就了合作之路,继续书写着属于她的辉煌。
(疏勒河中游桥子湿地)
结束语:最美疏勒的新征程
“上善若水”,治水人都有水的美德与坚韧。汲取多年来的治水经验,疏勒河水利人的思路不断丰富完善,人水相争嬗变为人水和谐。这样不仅利用水、约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美化水。
以水为墨写华章。从昌马水库上方眺瞰,疏勒河仿佛一位降至人间的仙子,正舞动着长长的水袖婆娑起舞,把勤劳勇敢的两岸人民紧紧护在怀中,驱赶走了肆虐千年的旱魔,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美好画卷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气势恢宏的渡槽,让人惊叹;
那规范整齐的暗拱,让人侧目;
那流畅通达的明渠,让人心旷神怡;
那涓涓长流的河水,更似一首欢快悠扬的曲子,一股情深意长的甘泉,渗入了祁连山麓的每寸土地。
水漫漫的求索,托付着呕心沥血的守望;山悠悠的起伏,牵引着诚挚美好的祈愿。水利不仅是造福万民的工程,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锐意进取、团结奉献的疏勒河水利人正以更加坚韧不拔的品质,更加务实创新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孜孜不倦谱写着疏勒河水清岸绿、宜居活力的美好篇章,他们的治水兴水永远在路上……
相关新闻
- 2018-01-2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重整行装再出发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灌溉管理处处长马乐平(图)
- 2017-12-27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权试点验收会在兰召开
- 2017-12-27疏勒河流域水权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 2017-12-19甘肃疏勒河获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