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基层的报道】山村有了“扶贫车间”
原标题:【来自基层的报道】山村有了“扶贫车间”
记者 周者军
“我们董湾村有生产手工挂面的传统,以前,每年冬天农闲时节,群众加工的挂面除了自家吃,还留一些送给亲戚朋友,很少在市场上卖;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有了‘扶贫车间’,可以到‘扶贫车间’加工挂面,有人负责包装,有人负责在网店销售,每斤手工挂面能卖到8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大伙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说这话的是康县太石乡董湾村村民秦选红,而秦选红所说的“扶贫车间”正是村里专门帮群众增收而开办的集挂面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工作间。
秦选红告诉记者,“扶贫车间”启动资金由村里的柏林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扶贫车间”以村党支部为统领、以电子商务为媒介、以家庭生产为单元,通过集体的力量,不仅提高了董湾村挂面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
董湾村属高半山地区的村庄,基础条件差、贫困面大,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及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和外出打工为主。为了加快群众脱贫步伐,今年4月,太石乡党委带领乡班子成员在董湾村与村干部、群众代表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座谈中,大家认为,过去多年,董湾村群众利用高半山小麦面粉制作的手工挂面质量虽好,但受地理条件和经营模式限制,存在“散兵作战、自给自足、经营落后、价格低廉”等问题,如果能够组团发展、打造品牌,通过网店找市场,不仅成本低,也非常可行。
由此,董湾村建立了柏林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村里擅长加工挂面的村民吸纳为合作社会员,并把合作社的一间房作为车间体验店,开展挂面加工、包装培训。车间运营以来,村民变身“车间工人”,专门负责加工挂面,乡、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干部负责联系销售,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车间产出效益不断提升,入社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不少贫困户依靠这个不大的车间,走上了脱贫增收之路。
“我和老伴把加工好的挂面交给‘扶贫车间’出售,一箱4公斤装的挂面,能多赚近20元钱。”67岁的李志荣老人和老伴是村里加工手工挂面的能手。但由于儿子常年有病,家里缺少劳动力,一家人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是典型的贫困户。自从有了“扶贫车间”,他和老伴加工挂面的积极性非常高。
据太石乡党委书记苟睿介绍,“扶贫车间”的创建有效地把党建工作和精准扶贫挂起了钩,在为群众脱贫增收的基础上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提高了脱贫带富的能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也实现了“智志”双扶的目的。自打有了“扶贫车间”,村民们“冬闲”变成了“冬忙”,村里今年挂面的销售额预计可达到30万元,全村78户人家,户均增收3000元。
相关新闻
- 2017-12-16孙伟在有关会议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推进党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2017-12-16甘肃省国防科工局首届国防工匠表彰大会在兰州举行(组图)
- 2017-12-152017中国甘肃网“新年新衣”“启智书屋”携手踏上公益新征程 首站临夏州献爱心(组图)
- 2017-12-15陇周刊(2017年 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