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评论】打好旅游扶贫这张牌
【专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打造都会城市 构建精致兰州【专题】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
原标题:【陇上评论】打好旅游扶贫这张牌
万吉彦
旅游扶贫,我省大有可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扶贫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打好旅游扶贫这张牌,进一步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日前,我省有关部门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我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3.57万户、15万人脱贫,占全省当年脱贫总人数的14.86%。2017年前9月,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385万人次,综合收入8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8%和26.7%。这些数字说明,旅游扶贫已成为我省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之中,旅游扶贫最能够充分盘活贫困地区的闲置资源,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发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已逐渐成为大众常态化生活方式,各地旅游市场呈现出良性健康的发展势头,尤其是乡村旅游备受人们的青睐。其中,有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有力带动了贫困村发展、促进了贫困户增收。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国务院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并提出目标——“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当前,旅游扶贫正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许多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条新路。
对于我省而言,旅游扶贫无疑是优势所在。我省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极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等区域,这些地方民族风情多样,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奇特,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近几年,为了推动旅游扶贫,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层层推动乡村旅游带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比如,统筹布局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开发、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范围、坚持市场化运作、深化东西部旅游扶贫协作等。通过不懈努力,眼下,我省已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涌现出了诸如陇南花桥村、平凉西沟村、庆阳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夏河县香告村等一批特色旅游专业村。很多昔日偏僻的贫困乡村,通过旅游扶贫走上了致富道路,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旅游扶贫,我省大有可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扶贫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打好旅游扶贫这张牌,进一步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当前,尤其要在特色上下工夫。
旅游扶贫的核心竞争力,是“千村千面”的特色场景。只有深挖地方特色差异,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0多万个,但采摘园数不胜数,能细看可回味的却不多。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使得有些地方不仅没有达到脱贫目的,反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此我们要引以为戒,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更科学的理念,在高起点上做好旅游扶贫。决不能搞一哄而上的“运动式开发”,千人一面的“雷同式开发”,缺乏精品的“遗憾式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特色资源,立足市场需求,切实走出自己的旅游脱贫之路。这样,我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才能更有特色、更具活力、更富魅力。
同时,旅游扶贫还需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我省很多贫困地区生态特别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必须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旅游扶贫的全过程,绝不能走先发展后规划、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各个地方在旅游扶贫时,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开发乡村资源,建立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只有爱护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形成旅游扶贫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800多个村开展乡村旅游,其中有246个村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118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被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因旅游而脱贫,因旅游而富裕。我们期待,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相关新闻
- 2017-12-06【陇上评论】我们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 2017-11-22【陇上评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 2017-11-15【陇上评论】“一带一路”彰显新时代的中国担当
- 2017-11-08【陇上评论】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