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甘肃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17-12-12 11:0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雷轶涵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

  原标题:【记者关注】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李前平在雕刻洮砚。本报记者 徐俊勇

  中国甘肃网12月12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徐俊勇)在我省农村,有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传承、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李前平、吴玉兰、董明巧等就是活跃在百姓中的民间艺人代表,他们在获得诸多荣誉的同时,还获得了由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审颁发的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副高级职称。

  刀尖上的洮砚雕刻艺术

  出生于洮砚之乡岷县的李前平,在20多年的洮砚雕刻创作中,将一块块洮砚变成了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在他的眼里,一块洮砚就像一幅画。

  近日,记者走进了李前平的工作室,精美细腻的洮砚作品让人目不暇接。37岁的李前平告诉记者,生在洮砚之乡,就要将洮砚雕刻艺术创新、传承下去。

  据李前平回忆,他的启蒙老师是哥哥李满平,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哥哥的老师张克军先生。14岁那年,他随哥哥一起到张克军家学艺,一件出自张克军之手的洮砚葫芦被雕刻得惟妙惟肖,这让他眼前一亮,心中萌发了自己动手雕刻洮砚的想法。

  “那时候卖刻刀的很少,刻刀都是找铁匠打制的。”李满平说,弟弟回到家后,便找到村上的铁匠,打制了15把大小不同的刻刀,开始在“废料”上练习。

  “雕刻洮砚,被刀划破手是常事。”李前平说,在初学的时候,因为手上的刀口很深、很疼,他曾想着放弃,但在妻子和家人的鼓励下,他坚持了下来。

  采访中,记者看到,20多年的雕刻生涯,李前平的大拇指已经被刻刀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

  为了更好地领悟、学习洮砚雕刻技术,1995年,李前平在西北师范大学“洮砚艺术商社”进修、深造。1997年,李前平和哥哥在岷县创办洮砚厂。2008年在兰州创立了个人洮砚雕刻工作室。2016年-2017年,李前平在中国非物质文化人群培训班(西北民族大学)结业。

  20多年的坚持让洮砚雕刻成为李前平生命的一部分,他以传统工艺和创新理念相结合的方式,在洮砚雕刻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形成了自己古朴、圆润、自然的艺术风格。2014年,李前平雕刻的洮砚作品《宁静致远》被评为第十三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创新一等奖,2012年洮砚作品《西游记》被评为第十二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二等奖。2016年,他被甘肃省轻工业联合会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4年,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向李前平颁发了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副高级洮砚制作艺术师证书。

  目前,李前平带有6名学生,两个孩子也在他的熏陶下,对洮砚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将继续钻研山水、人物等雕刻艺术,将洮砚制作技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洮砚制作技艺。”李前平说。

  活跃在乡间的农民表演艺术家

  说起吴玉兰,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朱家庄村的村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出生于秦腔世家,对秦腔很痴迷,也是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农民表演艺术家”。

  1962年吴玉兰出生于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西阳村。从小就喜欢音乐,在学校时爱唱爱跳,深受老师的喜爱。

  “16岁时,劳动之余,我就跟随父亲一起唱秦腔。”据吴玉兰回忆,那个时候她对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条件差,没有现在的碟片跟唱和伴奏,只能父亲唱一句,她跟着学一句。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吴玉兰学了很多唱腔,对唱腔技巧和表演风格有了一定的把握。“我正式上台演出是在17岁,那时我们村子里每年冬天组织大家排戏,戏排好之后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唱到正月十六。”吴玉兰说。

  因为从小受父辈的熏陶,再加上自身的天赋和悟性,吴玉兰很快成了戏班里的“台柱子”。据吴玉兰回忆,有一年腊月母亲病重去世了,村里正准备过年期间的秦腔演出。村干部说:“一台戏缺一个主角,就没有办法唱了。”父亲最后同意了村干部的请求,爷爷也对她说:“你除了主角还有其他角色,不能耽搁,你就去唱吧,我们吴家世代就是秦腔戏班子,秦腔表演不能在你这里断了。”就在那年的正月初二那天,吴玉兰强忍悲痛和父亲登台演唱秦腔《三滴血》,台下的广大群众为父女俩的这种奉献精神深深感动。

  1981年,吴玉兰嫁到了距离娘家只有15公里的大满镇朱家庄村,丈夫对她的秦腔表演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在民间,吴玉兰像一棵常青树一样一直活跃在乡村的文化舞台上,她不但发扬秦腔表演艺术,还普及宣传《甘州小调》的传承演唱,2007年在《张掖小曲子》CD光盘中担任主唱,2009年在民间地蹦小戏《王大娘钉缸》中饰演王大娘,2012年被甘州区评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诸多表演艺术作品和荣誉,是对吴玉兰的肯定和激励。随后,她又被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副高级秦腔表演艺术师。

  “她不但自己唱,还组织村民一起唱。”村民张爱芳说,吴玉兰除了自己登台演出外,还组织成立甘州区民间艺术团,让更多村民们爱上秦腔艺术。

  如今,吴玉兰组织成立的甘州区民间艺术团已发展演员30多人,他们通过对秦腔表演艺术的研究和发扬,融入小调、眉户、歌曲等元素,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她说:“我要把祖先留传给我的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一直传承下去。”

  放歌田间地头的“花儿明星”

  “洮河沿上牛喝水,牛鼻卷落不到水里,端起饭碗想起了你……”只要和董明巧一起在田间干过活的人,都能听到她用清脆嘹亮的声音唱“花儿”。

  从小在地头、田间唱“花儿”。如今,对于董明巧来说,不论是独唱、齐唱、对唱还是和多人合唱“花儿”,她都游刃有余,声音洪亮、音色优美。

  董明巧1973年出生在岷县寺沟乡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从小跟随着大人们赶会唱“花儿”,她虚心地向老歌手学习演唱技巧,并逐步在实践中学会了即兴编歌。

  董明巧的爷爷就是唱“花儿”的,从临夏搬迁到岷县后,两地唱“花儿”的老人家们将唱腔风格融合,继续在民间传唱。据董明巧回忆,爷爷是她的启蒙老师,当时大人们在种地、拔草时唱“花儿”,七八岁的她虽不明白歌词的意思,但听过后能将“花儿”曲调铭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慢慢会给曲子填词了。

  1990年,董明巧参加了在康乐县莲花山举行的“甘肃省花儿歌手大奖赛”。在高手如林的角逐中,董明巧艺压群芳,取得第一名。随后,在西北各大“花儿”演唱会场都有董明巧的身影,都能听见她优美动听的“花儿”。

  据介绍,“洮岷花儿”是整个西北“花儿”的源头,董明巧行走在“花儿”的源头,成为一个出色的传承者。2007年6月,董明巧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选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10年,在第十一届“洮岷花儿”歌手大奖赛中,董明巧获得第一名。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董明巧还被甘肃省民协授予“甘肃省花儿歌手”称号,同时也被吸收为甘肃省民协会员。2014年,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向董明巧颁发了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副高级花儿演唱艺术师。

  董明巧,是一名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农民,但她经过多年探索和演唱,保持了“花儿”原生态的艺术风格,她漫出的“花儿”声音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情感真切,其曲调和歌词乡土气息浓郁,就是即兴创作,也能把完整的故事演绎出来,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

精彩推荐

  • 影像话初心 铸就英雄谱——电影《面向群众》创作的台前幕后 影像话初心 铸就英雄谱——电影《面向群众》创作的台前幕后
  • 敦煌大剧院推出多部经典佳作(图) 敦煌大剧院推出多部经典佳作(图)
  • 庆阳市西峰区九龙北路社区居民在图书室学习十九大精神 庆阳市西峰区九龙北路社区居民在图书室学习十九大精神
  • 庆阳市西峰区民政系统工作人员为老山村村民发放十九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 庆阳市西峰区民政系统工作人员为老山村村民发放十九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
  •   图解:甘肃脱贫攻坚任务咋完成?林铎书记这么要求↓↓ 图解:甘肃脱贫攻坚任务咋完成?林铎书记这么要求↓↓
  •   图解:甘肃脱贫攻坚任务咋完成?林铎书记这么要求↓↓ 图解:甘肃脱贫攻坚任务咋完成?林铎书记这么要求↓↓
  • 金城讲堂16日邀您聆听《鸠摩罗什与丝绸之路》(图) 金城讲堂16日邀您聆听《鸠摩罗什与丝绸之路》(图)
  • 兰州新区荒土地上高楼拔地起现“职教新城” 兰州新区荒土地上高楼拔地起现“职教新城”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北京·庆阳远程医疗协作体建立
2   黄土塬上的多彩魅力——庆阳市庆城县推
3   庆阳提升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实效
4   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栾克军接受组织审
5   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肃清王三运流毒和影
6   前10月 兰州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9.71%
7   甘肃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 省委书记林
8   【新时代 新甘肃】 临夏州广河县:“粮
9   快来看 兰大学霸们的笔记什么样
10   【新时代 新甘肃】“千年药乡”陇西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