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危山下,“莫高女孩”巧笑嫣然(上)
原标题:三危山下,“莫高女孩”巧笑嫣然(上) ——莫高窟开放团队优质服务助推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题记:把最好的,给最爱的。因为,值得。
敦煌,三危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作“莫高女孩”。
她,很温柔,总是面带微笑,彬彬有礼,从来不会乱发脾气;她,很爱美,总是以最美形象示人;她,很上进,总是自我提升,想成为内外兼修的业内专家;她,很单纯,总想着千方百计让五湖四海来朝圣敦煌的人满意而归;她,也很专一,自始至终,只为让敦煌文化走得更远、更广。
这个美丽的“女孩”,其实,不止是一个女孩。
她,是莫高窟的“第一形象代言人”——以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特色化的优质服务,赢得社会各界普遍赞誉的莫高窟开放管理服务团队。这个团队,由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150多名员工和莫高窟接待部130多名员工共同组成,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从头认识,“莫高女孩”重任在肩
认识这个“莫高女孩”,还得从头说起。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负责接待的讲解员只有5名,当时被誉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五朵金花”。当年游客总计只有26271人次。
但,此举让“藏在深闺少人识”的莫高窟焕发出巨大魅力。
从不到3万再到10万,再到20万、30万直至一路跃升至年百万人次……随着莫高窟以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6项标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蓬勃兴起的丝绸之路热、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莫高窟旅游人数几乎是“井喷式”增长。
面对这样的境况,“敦煌儿女”喜忧参半。
喜的是,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彩塑以及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散发出夺人光芒,悠久灿烂的敦煌文化得以展示;忧的是,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莫高窟,如此高速攀升的游客量是她“难以承受之重”。
“一些游客或许一生就来一次莫高窟,不能把他们挡在门外。”“莫高窟是不可复制、不可逆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好就是历史的罪人。”
两种声音,始终在“敦煌儿女”耳畔萦绕,也成了抹不去的一块“心病”。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敦煌儿女”不信,非要保护开发与开放利用双赢。
增加开放洞窟+法制建设+规划制定+国际合作+适度利用+展示讲解+预约参观+游客调查+宣传教育……随着时代变迁,“敦煌儿女”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效果日益显现。
尤其是在“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带领下,“莫高人”历时十几年,根据长期的洞窟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科学确定莫高窟游客合理日承载量为3000人次;投资3亿多元建设数字展示中心,通过“数字体验”+“实体洞窟”的双重参观模式和“导流削峰”,将单日游客承载量由3000人次翻番至6000人次,不仅达到文物保护、游客承载量和游客文化体验提升的多赢效果,而且历史性、革命性地改写了莫高窟的开放与保护模式。
至此,位于敦煌火车站西南、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数字展示中心作为莫高窟开放的“最前沿”,亮丽地登上历史舞台,也成为“莫高女孩”为之奋战的“大舞台”。
临危受命,“莫高女孩”不辱使命
“当时,还是想简单了。”想起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让自己从接待部到数字展示中心担任主任,李萍觉得自己是讲解员出身,又有着多年担任接待部主任的游客管理与接待经验,不仅院里所有职工认为她最合适,自己无论从感情上还是能力上,也觉得义不容辞。所以,尽管对接待部有许多不舍,仍然毫不犹豫地按照院里统一安排,从接待部选调了16名业务骨干与自己一起“转战”到数字展示中心,“觉得肯定没问题”。
可李萍没想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何况数字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仅主体建筑面积就达11825平方米,根本不是自己多吃点苦、多用点心那么简单,“大到数字展示中心整体运行模式,小到厕所卫生,所有的角角落落都得照顾到。”
“刚来时,简直是一片狼藉。”数字展示中心综合管理科科长柴启林说,远不像游客现在看到的干净、有序的数字展示中心。
“员工自己能干的,绝不等工程队。”每天清晨6时左右,李萍的那辆黄色POLO车总是早早停在停车场,很是醒目。
清理建筑垃圾、打扫场馆卫生、布设水电采暖、规划栏杆设施……柴启林说,为了确保数字展示中心于2014年8月1日正式迎客这个“死任务”,从2014年2月到8月,李萍像个大姐一样带着大伙天蒙蒙亮就来到现场,个个像工人一样一头扎进1万多平方米的数字展示中心干活。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吃盒饭甚至是自带的干粮;累了,就地躺一会,几乎是“创业”般地干了整整半年,“可一个个干得很带劲,也很兴奋。”
因为,这所有付出,这一切努力,都值得。更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几乎“十年磨一剑”才建成的数字展示中心,对于莫高窟有多重要。
迎难而上,“莫高女孩”华丽逆袭
可,有的人不懂,甚至抵触。
也能理解,出租车司机将客人载到莫高窟窟区,车费100元;可载到数字展示中心,只有20元;从火车站来的客人,甚至可步行而至。
困难很多,可执着的“莫高女孩”办法也不少。
或邀请导游、出租车司机到数字展示中心免费观看球幕电影,现场体验;或组织旅行社举办专场说明会……从游客参观体验的角度、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找种种机会和场合,李萍带着大伙一次又一次地讲莫高窟推行“数字体验”+“实体洞窟”的必要性。
慢慢地,理解的人多了。
“从刚开始的抵触,到现在的支持,直接掉了个儿。”不止柴启林一个人告诉记者,数字展示中心每天满负荷只能放映30场球幕电影《千年莫高》《梦幻佛宫》,刚好6000人次。那些未能预约到只能以应急模式参观莫高窟的游客,因无法“数字体验”两场球幕电影,“很是遗憾”。
“今年前8个月,已达120万人次。”李萍告诉记者,从2014年的24万余人次,到2015年的近92万人次,再到2016年的135万人次,数字展示中心游客逐年攀升,场馆的压力自然也不断加大。
预约调度科、票务科、游客服务科、安保科、设备保障科、综合管理科……从起初的16人到现在的6个科室150多人,数字展示中心的“体量”也日益庞大。尽管如此,在“莫高女孩”的不懈努力下,数字展示中心运转得愈加顺畅、高效了。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