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甘肃】十九大代表王旭东: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敦煌文化(图)
党的十九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接受记者采访。
党的十九大结束后,党代表们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带着重托参会,又带着重任回来。12月1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暨我为新甘肃打call甘肃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网络媒体大型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敦煌研究院,对话十九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
记者:王院长,党的十九大结束之后,您给我们甘肃基层的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了一场场的宣讲,目前已经宣讲了十四场了,在您的每场宣讲中,您讲的最多的就是“文化自信”,请您谈一谈甘肃如何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王旭东:甘肃是一个文化遗产大省,历史上甘肃经历了中西文化交流。在甘肃这片大地上,保留了非常多的可以见证这样一种不同文化交流的文化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这些石窟遗产,还有像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阳关、汉长城等这些古城遗址。通过这些遗产,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背后的一些人文精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那种开放与包容。也可以看到来自西方的文化如何和我们中华文化逐渐地交融,直至中国化。
任何一个时代,文化一定要开放,一定要包容,这样文化才能自信,才有生命力。甘肃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最关键的是怎样去挖掘,让大家看到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包括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希望甘肃这个文物大省、文化遗产大省,真正能够变成一个文化大省,为此需要一大批的专家学者去挖掘这些文化遗产,并把它转化成今天的文化形态。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敦煌文化,在世界关注敦煌的时候,我们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更好地发挥敦煌价值?
王旭东:“一带一路”的倡议里面提到了“五通”,“五通”里最关键的“一通”我觉得是“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如果没有民心想通,另外“四通”不可持久。民心相通主要的方式就是人文交流,敦煌的文化遗产恰恰就是一个国际化的结晶,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通过贸易的往来,文化科技的交流,把中原文明和其它的文明交汇。在这个过程中,有碰撞,也有冲突,但是更多的是包容。从敦煌莫高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因为信仰在同一个地方开凿洞窟,通过藏经洞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宗教也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相互共存,这些丰厚的历史遗产,为今天“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有共同的语境,莫高窟国际化的共融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敦煌研究院作为一个研究敦煌文化研究的专属机构,一定要成为敦煌学最具活力的研究机构。这个活力如何体现,要欢迎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我们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一起对这份遗产进行挖掘。要把敦煌放在整个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研究,看看什么样的文化交流能够让莫高窟持续一千年的创建。
只有我们的学者走出去,外边的学者走进来,敦煌的价值会才会不断地挖掘。价值挖掘的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就会不断发现敦煌遗产的珍贵。
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是敦煌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希望国内外学者利用好这个平台,不断加强文化交流,让敦煌发扬光大,让文化的多样性深入人心。
记者:在刚才的采访中我们听到了敦煌已经展现出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开放包容的同时,您也提到了一个词就是保护,那么今后我们将如何更好的保护敦煌呢?
王旭东:莫高窟的保护最开始经历了几十年抢救型的保护,通过抢救型的保护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科学性保护,科学的保护体现在国际国内的合作、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保护理念和对敦煌进行保护技术和管理方式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敦煌保护进入了预防型保护的阶段,当然,这个阶段还是会有抢救型保护,所以保护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性的。预防型保护首先就是要检测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可能产生的破坏,提前切断可能造成破坏的途径,然后加大日常的检测、日常的保养维护,让文物能够延年益寿。
本网记者:任磊 叶满山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7-12-03兰州市雁宁路小学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
- 2017-12-03兰州市城关区执法局邀请专家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
- 2017-12-03兰州新区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
- 2017-12-03兰州市大数据局走进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