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走进兰州市各个中小学课堂
原标题:特色教育进课堂
中国甘肃网11月10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记者 石磊)从书声琅琅到琴棋书画,中小学课堂已不囿于文化课程的刻板摆布,插花艺术、陶艺、剪纸等特色课程已开始走进兰州市各个中小学的课堂。
特色课堂建设,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提升其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感受多种文化的融合。
本着“因人施教,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通过特色课堂回归教育,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在“乐”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妙不可言,提高自我涵养、素质。
学有所想的初衷
“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到目前开设特色课堂,让学生去动手、感受、思考,实现了教育模式的改变,学有所想的教学目的已经见效。”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二小张主任说。
林女士的孩子上三年级,采访中她说:“孩子在校学习插画艺术一年多了,从最开始的乱摆乱放到现在能够体现思想,这个过程经历了一年时间,最大的效果就是孩子在完成作品时,首先会静下心思考。这一点收获也在其他方面有所体现,特色课堂大有裨益。”
特色课堂种类繁多,但归根结底,就是要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以此体现特色课堂的魅力,并展示其“实力”。
张主任说:“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以‘成就每一个’为理念,确立了独特的‘五彩’课程体系。‘五彩’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少年宫课程。校本课程《兰州风情》、班本课程《剪纸》、《编织》和少年宫特色课程《花艺》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特色课堂并不局限于小学,兰州五十七中通过“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小手拉大手,文明全家行”系列活动、主题班队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学有所用的过程
从学有所想到学有所用,是质的提升。
万先生的孩子就读于七里河区某小学,他告诉记者:“孩子平时喜欢看歌唱节目,对吉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开始练习吉他的热情远超学习。当吉他略有小成,能代表班级、学校参加过比赛、表演时,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也有了可喜的变化,在学习上比较较真,不懂不会的一定要弄明白。”
记者从网上查询到,其实早在2014年,兰州市民主西路小学特色教育宣传片就发布在甘肃省教育厅网站,视频中展示了该校学生学习陶艺、计算机、篮球的画面。可以说,这正是兰州特色课堂教育的起步和雏形。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兰州实验小学曾邀请国学文化花道艺术专家为学生上了一堂中华文化花道插花艺术课。并与学生分享了古琴、花道、茶道等传统文化内容,引起孩子和家长浓厚的兴趣,通过观摩、亲手实践,学生亲身体会到了花道插花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
有专家表示,教育的根本是要提高素质,提升涵养,学习技能,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步。目前,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实现特色课堂教育,其意义都是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在完成学有所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性格、理念等。毋庸置疑,特色课堂已不再是影响孩子某个单一方面的教育形式了。
内外兼修的双重含义
“从课堂中学习,到生活中实践;从生活中发现,到课堂中探究,这是对学生的要求。特色课堂建设追求质量与品质、重视全面发展、注重责任、能力、理念的培养,实现这些需要内外兼修。”张主任说。
记者了解到,兰州市二十七中曾发布《志愿者服务与义工活动》等50余本校本课程教材,这些教材都由学校老师自己编写,学生可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西固区福利二小将“让每一位师生在不同层面获得成功”确立为教育愿景,老师与学生共同为特色课堂建设贡献力量。
以文化课分数论成败的时代正渐行渐远,相反,多种多样的特色教育已快速兴起,众多特色项目业已成为相对完善的特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课堂中学习理论,到社会中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再回头看,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理论。特色课程将课堂与社会有机相连,实现了内外兼修的初衷。
面对特色课堂教育,学生与老师都是不同的主体。有专家表示,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走出去学习,把外面先进的发展理念、科学的教育模式、丰富的管理经验引进来,努力探索出一条内涵与外延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相关新闻
- 2017-11-10甘肃省“十九大精神大讲堂” 第一讲开课了(图)
- 2017-11-09甘肃省“十九大精神大讲堂” 第一讲开课了(图)
- 2017-11-09兰州市七里河区西站街道开办“五个课堂”践行十九大精神
- 2017-11-03武威凉州区:“梦想好课堂”圆成长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