歉收不减收 ——庆阳镇原农民“粮改饲”的故事
原标题:歉收不减收——镇原农民“粮改饲”的故事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在镇原县临泾镇韩良村的田间地头,成片的青玉米已经开始收割。
数着到手的2000元现金,韩良村李沟自然村村民习财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原来,习财家今年种了5亩玉米,但由于天气干旱玉米濒临干枯,就在丰收无望之时,庆阳中盛华牧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响应农牧部门及当地政府号召,出资收购了这些注定歉收的玉米,用做牲畜青贮饲料,弥补了习财和村民们的损失。
“遭灾”玉米的价值何在?
镇原县临泾镇副镇长杨振杰介绍说,今年入春以来临泾镇所辖村落遭遇持续干旱,生长期的玉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七月下旬的几场冰雹更是让大田里的玉米“雪上加霜”。
“冰雹过后,整棵玉米叶子都被打烂,太阳再一晒,整棵玉米就看起来‘半死不活’的。这种情况下,每亩玉米至少减产一半。”杨振杰说,这样的情况在临泾镇所辖的各村都普遍存在,而玉米占全镇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0%,遭了灾的玉米既影响农民正常收入,也影响全镇经济。
就在习财和乡亲们为玉米减产发愁的时候,庆阳中盛华牧草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牧草考察收购团队已经在临泾镇的各个村子做起了调查。很快,一则“中盛草业以收干玉米的价格收大田里的整棵玉米还免费进田收割”的消息在临泾镇各村传播开来,这一信息让农民看到希望的同时,也发出了疑问:这满地半死不活的玉米能有什么用处?
习财和乡亲们最后得到的答案是:这些“半死不活”的秸秆跟棒穗,可以成为牲畜饲料。
“玉米青贮的主要优势,就是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玉米青贮饲料能保持原有水分60%至70%,颜色依然青绿,能够有效地保存维生素,而玉米秸秆晒干后养分可损失20%到30%,甚至40%以上。”庆阳中盛华牧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进波表示,八月下旬是青玉米收购的“黄金期”,过了时令的玉米就没有足够的营养和价值,因此,公司才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
“因祸得福”的收益
韩良村村民韩来社是临泾镇的种粮大户,今年种植玉米面积多达160多亩,同样遭受了持续高温和冰雹灾害。在乡亲们还对玉米秸秆收购持观望状态时,他审时度势率先选择与庆阳中盛华牧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因玉米生长情况较好、种植面积大、种植区域较为集中,便于机械进田整体收割,庆阳中盛华牧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向韩来社开出了每亩地650元的收购价。
笔者在韩良村走访时了解到,把青玉米卖出去当饲料,最初是很多农民的无奈之举,但参与交易之后大家却都觉得“因祸得福”。“庄稼长在地里,田间管理投入的人工,灌溉所需的水电费用,都是隐性成本,通常只是没算过细账。如果专门种植饲料玉米,每年提前收获,趁土地空闲下来后再种一茬作物,两年收获三茬,赚的钱会更多。”习财和乡亲们都觉得,学会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适当转型是不错的尝试。
转型创收空间大
在韩来社看来,虽然损失降低了,但要想扭转颓势,不仅需要企业帮扶和合作,还应改变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寻找突破口。他说,等到地里所有的青玉米收割完毕,他也正好利用腾出来的土地播种其他粮食或饲草作物。
供需关系是调节、操控农业经济的关键,同样是种植玉米,“卖粮食”还是“卖饲料”很大程度上依旧取决于市场需求。
近年来,庆阳市农牧系统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目标,努力倡导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种养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农牧互补的循环发展路子。(通讯员 陈思)
相关新闻
- 2017-04-14临夏州广河县“粮改饲”工作进展顺利
- 2017-04-11甘肃三农 | “粮改饲”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
- 2017-04-11庆阳环县“粮改饲”让农民种养双赢
- 2017-04-11金昌市永昌县“粮改饲”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