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原标题:农业保险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本报记者 祁玉洁
近年来我省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据统计,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农业受灾17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2%。随着我省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保障能力的逐渐提高,农民的经济利益有了根本保障。正是农业保险,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农业保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7月份,临洮县康家集镇西沟村经历了烈日的炙烤,满地的玉米、洋芋、柴胡等作物被太阳晒得无精打采。
“今年6月的几场冰雹,导致村子3000多亩地受灾,最近又赶上高温干旱,今年的庄稼快要绝收了。”该村村民李青龙说,但不像前几年,总是担心一年的辛苦到头来打水漂,现在玉米、洋芋、中药材保险至少还能兜个底。
同样感到庆幸的,还有临洮和谐科技牧业有限公司。2016年,受雷电天气影响,该公司几家养殖户3头牛触电致死,得知情况后,中华联合保险临洮分公司第一时间上门核对数量、称重,很快将2.1万赔付款打到了农民账上。
该公司科技特派员孙正林表示,对于农业而言,自然灾害一直客观存在,参加农业保险,无疑让农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6月份以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临洮部分乡镇多次遭受雷暴、冰雹、阵性大风等灾害侵袭。灾情发生后,当地保险公司已会同该县农牧局技术人员深入受灾地块进行定损和估算,截至7月19日,赔付绝收药材、马铃薯、玉米金额80万元。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部总经理张玉虎介绍,今年是人保财险甘肃分公司开办农业保险的第十一个年头,目前,公司初步形成了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的29个品种55个产品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累计为802万农户承担风险保障,支付赔款16.77亿元,受益农户158.59万户次。
投险保本农民积极性逐年提高
自打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当地推行以来,康家集镇西沟村村民祝文迟迟不愿投保,在他看来,保费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如果没有受灾这笔钱就白交了,但是从去年开始,他的思想出现了360度大转弯。
“这两年自然灾害多,我最担心的不是旱情,干旱无非是减产,但像冰雹一样的自然灾害来了,庄稼就绝收了。去年没有买农业保险,所有损失只有自己来扛。”祝文说,看到去年给庄稼上了保险的农户都把成本钱保了出来,他十分后悔当初没有投保,今年听到村上要给中药材投保,便提前预交了保费、办理了手续。
该村村民冯志斌种植的7亩当归全部绝收,幸亏有保险,当归每亩赔付标准2000元,保险公司应该赔付他1.4万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中药材交120元至198元保费,个人仅需承担少部分,出险后能收回60%左右的成本。”
“有了这笔钱,来年还有翻身的希望,农业保险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冯志斌说。
事实上,自从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知晓率越来越高,自愿投保比例逐年增加。调查显示,临洮县玉米投保面积由2011年的不足1万亩扩大至现在的4万亩,马铃薯由2011年的2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26万亩。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省持续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农险产品保险水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积极探索“保本微利”的经营模式,并结合甘肃实际,将旱灾纳入政策性种植业品种保险责任,在保费不变的前提下,取消10个政策性险种绝对免赔率,将玉米、奶牛两个大宗品种的保额分别调高了43%和66%,不同产值玉米保额达到每亩500元和1000元,基本覆盖直接物化成本,提高了农业风险的保障力度。
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任重道远
目前,我省农业保险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保障高度有了提高,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保额偏低。另一方面,保费高、相应的财政补贴负担重,致使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压力过大,这一点,在粮食生产大县尤为突出。
有基层干部认为,财政补贴的比例不是越高越好,合理补贴的标准应该达到既支持农户参加保险,也逐步培育市场理念、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张玉虎表示,保险公司应持续推进项目创新,扩大商业性农业保险规模。实现以中央政策性业务为主,省级政策性业务为辅,县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为补充的农业保险结构。着力扩大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项目,积极争取将苹果、中药材等项目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县区,结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开展“一县一品”农业保险项目。
另一方面,保险业必须继续深化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在总结完善价格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开发雪灾气象指数保险、藏药材产值保险、畜草及草场综合保险,探索扶贫保险、区域特色保险、互联网+保险、金融互动保险等新型保险,丰富公司农险品种,激发农业保险需求,最终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双赢。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