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浸润一座城——嘉峪关市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纪实
原标题:文明浸润一座城——嘉峪关市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纪实
记者 张倩 曹义成
一座城,该有怎样的底色,才能映衬出色彩斑斓的图景?
一座城,该有怎样的气质,才能与众不同、别有韵味?
矗立在戈壁滩上的城市嘉峪关,给出了两个字的答案——“文明”。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嘉峪关全市干部群众携手同向,对照文明城市坐标,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上不懈努力,以20多年持之以恒的韧劲和执着,共赴“文明之约”,唱响“文明之歌”。
凝聚城市的同心合力
“全国文明城市是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为了拿一块奖牌,得一份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建,使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便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市民素质得到提高,群众得到实惠”——
基于这一认识,从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城乡一体化文明构建,再到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创建品牌……20多年来,嘉峪关市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传,将文明城市创建一次次推向新境界。
今年,是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胜之年,党委主导、政府主体、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更是将嘉峪关全市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
创建领导机构不断调整升级。市四大班子成员几乎全部参与创建指挥工作,所有区、镇、街道党政负责人都顶到了第一线。
严格的督办考核办法出台。市级领导带队,明察暗访、集中督办、实地督查,建立工作清单,开展通报问责,实施联合执法,推动创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街巷里,社区里,学校里,市场里……每一处都成了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战场,每个人都是文明城市的主人翁,嘉峪关市文明创建氛围愈加浓厚、底气更足。
塑造城市的美丽“面孔”
环境是一个城市的“脸面”。
“风吹石头跑,拉着羊皮不粘草”,曾是嘉峪关市真实的写照。为改善生态环境,多年来,嘉峪关市重点在“水”和“绿”上做文章,逐渐形成了“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园林式城市生态格局。
夏日走进嘉峪关市,树油绿、天碧蓝、湖清澈,全然一副秀美灵动的样貌。这座戈壁新城,如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6平方米,人均占有水域面积27平方米。
与之同步,嘉峪关市累计投入24.3亿元,实施了道路、通信、供水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并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大对水资源、绿地及大气的保护力度。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嘉峪关市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资格。“资格”是一种肯定,却也暴露出问题。
“要全力补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短板,就要重点解决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秩序混乱、城市卫生脏乱差、小区环境、市容市貌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嘉峪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如是说。
以前,一些嘉峪关市民有这样的感受:忍着内急冲进公共厕所,却被里面的脏乱差吓出了“内伤”。从2012年开始,嘉峪关市开始了一场“厕所革命”,连续3年,每年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共厕所10座。
今年4月以来,嘉峪关市又启动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工作,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广泛投入到垃圾清理和环境综合整治中,开展城乡、市场、背街小巷及校园周边、旅游景点环境和广告招牌及门头牌匾、交通环境“六整治”及美丽雄关·万人清扫“一行动”,着力实现视线范围内无垃圾、无污水、无异物的“三无”目标。
嘉峪关市将建成区划分为340个城市网格和117个农村网格,发挥三区和48个城乡社区的作用,广泛调动组织全市群众共建清洁干净的美丽家园。环卫、交通、建设、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突出主责主业,加强公共场所的清理、清扫,查处机动车乱停乱放、随意调头等行为。
短短几个月,这场捍卫美丽家园、全民共同参与的卫生攻坚行动,让嘉峪关城乡环境变得整洁了,有序了,也更加美丽了。
厚植城市的文明素养
文明,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灵魂。如何有效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嘉峪关市从立规矩入手,引导市民逐步形成文明好习惯。
“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如今,在嘉峪关市,《嘉峪关文明20条》成为广大市民熟知熟记的行为准则。
“文明礼仪、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网络”四大文明引导行动,“人信人守、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德润雄关、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六项活动,“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网站”七大创建活动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使其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力量。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传播文明。在嘉峪关市,经常能看到包含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知应会、市民文明公约等内容的文化长廊。街头巷尾、公园绿地也都随处可见精心制作的公益广告、景观小品,以多种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模范能够带动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力量。
在嘉峪关,也不缺少这样的力量——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田彬峰;数十年如一日倾情教书的闫桂珍;义务献血的好市民王雪杉;连续七年悉心照顾孤寡老人的师永红……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这些身边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为嘉峪关平添了无限魅力,也通过“道德讲堂”,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分享城市的建设硕果
晨起,拄着拐杖打开门,扶着楼梯内安装的助残栏杆,家住嘉峪关市惠民小区的残疾居民王勇顺利地走出了单元门。“别看小小的助残设施,体现的是政府的关怀。”王勇深有感触地说。
文明城市创建,主体在民,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多年来,嘉峪关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创建成果,更多享受到创建实惠。
福民街房屋基础设施落后,无排水、无集中供暖、无卫生间、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住在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随着嘉峪关市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这里的居民彻底从“忧居”走向了“宜居”。
嘉峪关实验小学原为酒钢集团企业办学,2007年移交地方后,嘉峪关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将这所学校办成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标准化小学。走进校园,书香氤氲,环境优美,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每一个嘉峪关市民的幸福梦想,也是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的行动指南。
在这里,市民不出小区即可就医、健身,在指定区域免费停放车辆;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可免费乘坐公交车,8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吃午餐;对全市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在全省率先实现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市所有参加新农合农民免费享受常规项目体检;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光纤覆盖率达100%……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不胜枚举,温暖民心。
目前,民生支出已占到嘉峪关市级财政的70%以上,全市累计实施省、市惠民项目达170多项。一再拉长的“民生清单”,不断增加着市民的幸福感,也成为文明城市创建最好的注解。
相关新闻
- 2017-08-04酒嘉两市总体规划获批:酒泉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嘉峪关为省域次中心城市
- 2017-08-04酒泉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嘉峪关为省域次中心城市
- 2017-08-01温室大棚:农民致富“聚宝盆”
- 2017-07-31嘉峪关房地产市场呈现“三升四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