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碑林撰地方志建博物馆 兰州西固区柳泉乡文化建设带头人陈守文为农村注入软实力
原标题:修碑林撰地方志建博物馆 西固区柳泉乡文化建设带头人陈守文为农村注入软实力
陈守文老人
一个人的退休生活可以有多种选择,或养花弄草,或品茗饴孙,但农民艺术家陈守文老人选择了一条挖掘整理、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清贫之路。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的乡村生活不再单调,村民的日子也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为农村注入了软实力。
退休不退岗忙于乡村文化
走进陈守文老人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码放整齐的,由他整理编写的《柳泉八古》《柳泉变迁史话稿》《柳泉武术史话稿》《柳泉史拾》等书籍。
陈守文出生在文化世家。他曾先后担任东川公社、陈坪公社的主任、书记,西固区粮食局党委书记、区纪委副书记、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等领导职务。退休后,他更是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上。
1996年,在他的建议和倡导下,成立了柳泉乡书画协会、武术协会、音乐协会、戏曲协会、文艺协会、老龄协会等六大协会和“世大”文化基金会。在他的组织下举办书展,会员们在积极学习努力创作的同时,向省、市、区投稿,并向全国书展投稿。《中国书画艺坛名家大师全集》兰州市入编16人,其中柳泉乡就有5人。《世纪中国名家艺术大典》中甘肃共有29人,其中柳泉就有7人。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柳泉乡有6人投稿,全部入选编入《渴望圣火万米书画长卷》大型书画册。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周年书画展”上,柳泉书画协会12人投稿,全部入选并展出,入编《中华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周年书画集》全国发行。柳泉乡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乡”“兰州市文化先进乡镇”“兰州市唯一文化联系点”,他成了深入人心的文化建设带头人。
此外,他致力于柳泉历史的挖掘、整理和收藏工作,撰写了300多万字的《云山日记》和《云山杂吟》等60多本。他和退休的中学老师王生辉等人走街串巷,寻找知情人,历经5年,搜集资料44万字,最后成书25万字,整理编撰了《柳泉乡志》。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他又精心编写出《柳泉八古》《柳泉变迁史话稿》《柳泉武术史话稿》和《柳泉史拾》等地方历史文献资料。
修建碑林增强地方文化底蕴
“怎么能让村里的文化留存下来,风吹不走、雨淋不烂,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建碑林!”虽然年逾古稀,但陈守文十分关心柳泉的文化事业。他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到处筹集资金,在柳泉歇驾坡新建了柳泉文化碑林。2002年10月,柳泉碑林终于开工修建,陈守文和他的同仁们马不停蹄,收集作品、审查刻碑。现已建成书院、三开彩门、台阶、露天舞台及前看台,已立碑60余通。
传承非遗文化启发后辈
如今的柳树镇有座东坪村非物质综合文化馆,占地200平方米,馆内存有红色收藏、科学发展、丝路文化、书画作品、文娱活动、工艺制作、民俗传承、农耕文化等八大类千余件展品。这座非遗文化博物馆正是陈守文老人倾尽心血而建。
陈守文先生从小就参与社火活动,8岁就开始踩“铁芯子”。上世纪80年代末,柳泉在组织千人社火进兰州市表演时,他精心设计,创新制作了6台“铁芯子”,让老兰州人大饱眼福。人们称他为“社火专家”“铁芯子专家”,他已经将“铁芯子”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民风非常重要,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才是造福子孙后代!”陈守文说。记者 滕效宏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7-05-31兰州市文化馆强化作风建设争创一流业绩
- 2017-05-30文化旅游融合 突出休闲体验 建设示范新村甘肃省藏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 2017-05-2624家单位捐资7万元助力兰州红古红山村“文化阵地”建设
- 2017-05-22刘秋月: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