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收藏古毯二十余年 他有生之年要建古毯博物馆
原标题:收藏古毯二十余年的王选成讲述他的古毯奇缘 他有生之年要建古毯博物馆
王选成和他心爱的古毯 西部商报记者丁凯摄
中国甘肃网5月22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记者樊丽)在当下火热的收藏界,素来冷门的古董地毯,凭借其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完全天然的原材料和纯手工的传统技艺,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藏家青睐,并被誉为“踩在地上的软黄金”。近日,收藏古毯已经有二十余年的爱好者王选成向西部商报记者讲述了他与古毯的故事,这些在时间隧道里穿梭百年的古毯,图案精美彩色依旧鲜艳。王选成告诉记者“一部中国古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古丝绸之路的文化、贸易乃至政治发展史的佐证,并且是活的佐证。”
隐匿在大学校园里的收藏家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红线毯》中的诗句,描述了当时安徽宣州上贡朝廷的红线丝毯的华美。正是因为地毯历经沧桑依旧美艳绝伦,兰州藏家王选成才对它情有独钟。
“世界范围内,古毯分为西方古毯和东方古毯两大类。中国编织地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地毯由于原材料的关系,年代久远不易保存,使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地毯大都存留极少。一百年以上的毯子,才能称之为古毯。并且在编织方面要纯手工编织,羊毛要选用当地土种羊春秋两季的活羊毛,在构图方面还要能表达当时的文化特点,满足这些条件的毯子,才能称之为古毯。新疆博物馆出土的一块东汉时代的古毯碎片,证实了中国编织使用古毯的历史并不晚于西方,古毯学的研究价值更是不亚于敦煌学。”其实,王选成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兰州财经大学教授,平日里给学生们上漫谈中国文化等课程,课堂上王选成很喜欢给学生们讲授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古毯的鉴赏。
狗窝边“捡漏”的古毯
出生于古董收藏世家的王选成,从小受父辈的影响,对于古玩、字画有着独到的眼光。至今,王选成还记得十几岁那年,从临夏一农户家中,他意外发现一条地毯,图案很美,颜色鲜艳,于是花费三百元将其收购,回来后经过洗刷发现这是一条有百余年历史的古毯。历经百年沧桑,那条古毯的色泽依旧未变,也正因此王选成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在这个偏冷门的收藏系列里,王选成执着地坚持了二十余年,如今他所收藏的古毯逐渐地形成了体系。在收藏界,“捡漏”的故事天天有,王选成也不例外。那是多年前,王选成偶然经过青海一牧民家的院子,发现院子外的狗窝旁边有一块破旧的毯子,狗屎狗毛沾满了毯子。当他从牧民手中将毯子收购并带回兰州后,经过一番清洗、修毯,王选成发现这是一条清代后期专门给宫里进贡的宫毯,黄色的毯子,内容为鹿鹤同春,是当时的祝寿官毯。
对于王选成来说,“捡漏”的故事可遇不可求。但是,对于古毯的爱好和保护,却是他执着坚持的,多年来他为了保护古毯,还专门去外地学习手工修复技艺,尽可能地保持古毯的完整;为了将所收藏的古毯进行规范的分门别类,王选成查阅大量古籍资料,保证体系分类的严谨性。
包头往返七年得一毯
二十多年间,王选成已经收藏了有近百条古地毯。说起收购古地毯的故事,王选成重复着“执着”一词。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选成在内蒙古包头一老人家中发现一条古地毯。这是一条红色底的百鸟朝王图挂毯,鲜明的主题、鲜亮的色泽、繁而不乱的图案,让王选成为之一振。于是,王选成向老人表达了想收购的意愿。但是老人却表示,这是祖上留下的,一直未表态。此后的七年间,逢年过节,王选成都会从兰州前往包头,提着礼品上门拜访,慢慢地一来二去和老人一家人也熟络了,但是收购古毯的事情,老人却一直未松口。直到2007年,老人的家人看到王选成这么有诚意,也知道王选成是从事古毯收藏且是致力于研究古毯学的学者,知道王选成能将古毯更好的保护,这才同意将古毯交给王选成。回到兰州后,王选成经过一番修正后,这条古毯焕然一新。王选成说,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这些古地毯早已超出了一般铺地之物而升华成为精美文化艺术品,一块完美的古毯所放射出艺术光芒给人的精神带来的是无尽喜悦和享受。
有生之年建成东方古毯博物馆
如今,收藏的一百多条古毯是王选成珍视的宝贝。器以载道,研究一条古毯,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当时当地的文化、经济、贸易发展。王选成告诉记者,中国的古毯,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和交流的佐证,这些遗留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这些挂毯、壁毯和榻毯反映了当时古丝绸之路上一些鲜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趋向。王选成说,他想尽自己的努力,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以及编织技艺传承下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建成东方古毯博物馆,他花费心力收集的古毯,能为致力于研究古毯学的学者提供实物资料,让其被世人所知晓。
相关新闻
- 2017-05-22定西渭源“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
- 2017-05-22天水民俗博物馆举办传统婚俗展演(图)
- 2017-05-22天水民俗博物馆举办传统婚俗展演 重现古代女子婚嫁习俗
- 2017-05-21国际博物馆日临夏州和政县开展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