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织锦绣 执着从艺路——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毛存文(图)
原标题:巧手织锦绣执着从艺路
——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毛存文
见习记者 毛婧雯
从热爱刺绣的豆蔻少女,到为理想出逃的中年农妇,再到今天的“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联合国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项目妇女绘画与手工作品比赛一等奖作品创作者”“甘肃工艺美术大师”,世博会和兰洽会上备受瞩目的刺绣艺术家……这些荣誉背后,站着的是一位穿越了无数荆棘的追梦者。“刺绣带给我更多的是创作的喜悦,只要心还跳着,我就要把这条路走下去,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路,而是属于我们甘肃刺绣艺术的路!”采访的时候,毛存文无意间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正是她苦心孤诣学习刺绣艺术创作、推动甘肃刺绣艺术发展近四十年的心路写照。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毛存文出生在乌鞘岭下一个偏僻的村庄。在这块虽然贫瘠却不乏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传统工艺刺绣多年来代代传承着。它是乡间女人们的骄傲,更是乡村贫困生活的一种慰藉。受外婆和母亲刺绣手艺的感染,毛存文自小就喜欢刺绣,并立志将来要在刺绣上有所作为。
由于家里拮据,毛存文只上了三年小学就遗憾地离开了学校,但她对刺绣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1983年,19岁的毛存文嫁到了永登县武胜驿镇石门岘村。婚后,3个孩子陆续出生,毛存文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干农活和家务。在劳作之余,她仍然忘不了“心头好”,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埋头刺绣创作,家人渐渐有了怨言,加上邻里们的蜚短流长,小两口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在我们那里,女人的职责就是生儿育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我搞刺绣需要查找很多资料,很费时间,却不会给家里带来一点好处,家里婆婆丈夫一看我拿着书籍资料,就会愤愤高声责骂我:“整天弄刺绣会变来吃的还是变来穿的?!”回忆起当时的艰难处境,毛存文无奈地说。
“由于家里不支持,我只好偷偷搞。该干活的时候,我犁地耙地,风风火火赶快干完,然后趁着丈夫没在家,把门锁上,干自己的事。可是灵感来了,就顾不了那么多,有时忘了把门锁了,丈夫来了我也不知道。”为此,毛存文没少受打骂。
由于家人的极度不支持和别人的非议,毛存文一度觉得窒息。1987年,当时23岁的毛存文背着一包自己的刺绣作品,坐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车,“一方面是想通过暂时的离开,让家里人能转而理解我,另一方面也想为自己的作品和刺绣理想找个出路。”在乌鲁木齐,毛存文找到了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她手艺的精巧和作品的传神所折服,建议她留下部分作品,以供展览。这使毛存文很受鼓舞。
刚开始,毛存文绣的都是荷包、枕头、裹肚子、“炕围子”等生活用品,图案也比较传统,如“二龙戏珠”“松鹤鹿”“莲花”“老鼠吃葡萄”“狮子滚绣球”“孔雀戏牡丹”“龙凤吉祥”等等。从新疆回来之后,毛存文开始积极寻求突破。受当时一位报社记者的指点,毛存文开始转向历史题材的创作。农村里找不到多的资料,她每每在干了一整天农活的情况下,趁着傍晚的微光,一口气跑几十里山路,跑回娘家找自己读高中的妹妹要历史课本,从历史课本上寻求题材。1991~2001年,她花了近10年的心血创作并完成了以中外名人为题材的巨幅百米长卷,从黄帝、大禹、秦始皇、汉武帝到开国英雄毛主席、周总理;从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到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500多名对世界和中国发展颇具影响的名人、80多个历史事件展现其中,人物、场景的比例精确,设色细腻,很难想象,这是出于一个农家少妇之手。
2001年,在《中国历史》《历史名人》两幅长卷完成的同时,毛存文创作的《五年后的变化》《讲究卫生》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绘画及手工作品一等奖。这让毛存文获得了很大的激励,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坚持刺绣创作的理想。
困苦磨难难折其志
获奖之后,毛存文依然清贫。她的崭露头角并没有让家里人增多对她的理解,这让她非常伤心,也非常苦恼,最主要的是,家人的百般阻挠,加上贫困的家境和三个年幼的孩子需要养育,她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去创作。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毛存文脑海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要创作一幅宏大的作品,以此展现中国人民的团结、友爱,追求梦想与和谐的主题,也以此来祝福中国,祝福奥运。于是,她到处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她能想到的,就是到镇上的学校去找老师们寻找素材。老师们听了她的构想,也很激动,围着她提建议,“街上就有网吧,走,我带你去网上找!”从网上找到了自己要的大部分素材,毛存文心里很兴奋,为了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在永登县城租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开始了漫长的创作之路。
就在这期间,毛存文的二女儿罹患精神疾病,反复发作,毛存文带着女儿往返于兰州的医院和位于永登县城的租住小屋。女儿的病需要很多的钱,照顾女儿也几乎占用了她全部的精力。除了偶尔能卖出几幅作品,毛存文的生活极度清贫。不得已,她到建筑工地上找了一份小工的活。
“起初人家看我身体单薄,还戴着眼镜,根本不同意要我。是我去了很多次,还找认识的人帮我说话,担保我是个能吃苦负责任的人,人家才勉强答应了。”说起那段经历,毛存文笑得很苦涩,“因为经常在灯下刺绣,我眼睛早就近视了,为了能继续刺绣,所以才带上了眼镜。”毛存文说,第一天上脚手架,她就从上面摔了下来,腿骨骨裂,钻心地疼。怕被辞退,她悄悄用绷带把腿缠住,继续去工地干活。
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忍耐,毛存文一面挣钱维持自己和女儿的生活,为女儿治疗疾病,一面见缝插针地坚持自己的创作。2008年6月,5幅作品全部完成并装裱完工,每幅长卷为20.08米,作品结合了我省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飞天、敦煌等意象展现祖国河山的壮阔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并用56朵形态各异、各秉风姿的牡丹和56个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服饰等展现我国的悠久历史和多样化的文化特色。所有参观过长卷的人无不为毛存文作品的构思、绣工、用色赞叹,也对这个从山间走出来的女子在艺术道路上的大胆探索和执着坚持而肃然起敬。
经过不懈的努力,当年兰洽会之际,毛存文的50多幅作品在兰州市博物馆展出,吸引了大量的市民来观看。人们纷纷为她的作品赞叹不已,毛存文的作品和事迹在报纸和电视上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好评,她也被荣称为“陇原毛氏刺绣第一人”“金城刺绣第一人”。2012年,毛存文被评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她也是兰州市唯一的刺绣传承人。她在永登县城开办的工作室被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兰州刺绣传习所”,师从她学习刺绣的爱好者越来越多,使得金城刺绣这门古老的艺术散发出清新的气息……
弘扬非遗的“中国梦”
为了让金城兰州的刺绣艺术从传统中走出来,赋予其更深的文化内涵,毛存文不断地学习、深造和创新,她多次前往苏州、湖南等地取经,学习苏绣、湘绣的精髓,融入自己的创作中。通过多次的进修学习,她对平常运用的平针、平套、正抢、滚针、打针、接针、散针、虚实针、集针等进行了改进,在刺绣品种中增加了精品秀、双面绣、油画人物肖像等,刺绣技术也在一次次的潜心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通过不断探究和创新,她研制了多种针法,除了基本针法如直针、缠针、盘针、套针、擞和针和抢针外,在绣人物时为了绣好眼睛这个传神部位,她经过无数次尝试与失败自创了晶光针法,终于能把眼睛绣“活”了。为了刺绣人物神态和衣着更为形象逼真,她又自创了曲针,使绣线可直可曲,人物鲜活,栩栩如生。
艺术的道路虽然艰辛,但毛存文从来没有放弃过。在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刺绣艺术家的心中,有一个更宏大的理想在激励她:把古丝绸之路重镇金城兰州的刺绣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她知道,她的路还很长。
相关新闻
- 2016-07-21五彩田野织锦绣 富民强镇谱华章 —山丹县霍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 2015-09-24张掖山丹:千里沃野织锦绣 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 2014-04-23绿染山川织锦绣——陇南文县油橄榄产业发展侧记
- 2014-03-25白银市平川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 春风如梭织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