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寻发展——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进行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摸底
原标题:摸清家底寻发展
特约撰稿人 苟晓飞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自产生以来引无数戏迷酣醉于其中。而今,还有多少地方戏曲活跃在城乡舞台?我省的戏曲剧种现状又如何?根据文化部的统一部署,由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联合市(州)县(区)相关人员深入全省各地进行地方戏曲剧种普查,顺利完成了普查任务,基本摸清了我省地方戏曲剧种的“家底”。
剧种与演出团体
本次普查以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各类演出团体、教育机构、创研机构、制作机构为对象,以各类演出团体的演出情况、经费情况、剧目情况、人才情况为普查重点,主要分为工作准备、信息采集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来实施和完成。
据普查结果初步统计,我省现存活态地方戏曲剧种共13个,其中本土剧种10个,有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戏、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外来剧种3个,为眉户、京剧、豫剧。现存剧种与《中国戏曲志·甘肃卷》所列入剧种相比,消亡3个(蒲剧、越剧、评剧)。
我省境内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木脑壳”等,唱腔主要以梆子腔(秦腔)的声腔为主,个别木偶戏剧团演出也唱眉户、当地小曲和影子腔,目前在兰州、酒泉、陇南、平凉、庆阳、武威、张掖等地有一定数量的流布。皮影戏在我省的流布比较广泛,兰州、白银、定西、酒泉、陇南、平凉、庆阳、天水、武威、张掖等地均有,尤其是庆阳市环县道情皮影戏最为突出。此次普查到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团体多达39个,是目前我省皮影戏演出团体最集中,最为活跃的地区。对本次地方戏曲普查中出现的未列入《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的剧种,省普查办经过综合论证,最后确定我省暂没有新剧种形成。
此次共普查到地方戏曲演出团体(含皮影戏、木偶戏)704个,有国办团体、转企改制团体、民营团体、民间班社等。普查到地方戏曲剧种演出团体569个,皮影戏、木偶戏演出团体135个。其中秦腔演出团体最多,为414个,曲子戏演出团体87个,眉户戏演出团体70个,民勤曲子戏演出团体24个,陇剧演出团体19个,京剧演出团体10个,豫剧演出团体6个,“南木特”藏戏演出团体5个,玉垒花灯戏演出团体6个,武都高山戏演出团体2个,半台戏、灵台灯盏头剧、陇南影子腔这3个地方剧种现各只有1个主要演出团体在勉强演出。以上各剧种演出团体有双肩挑或多肩挑的情况存在,有的团体兼演1-3个甚至4个剧种,如有的团体兼演秦腔和眉户,有的团体兼演陇剧或秦腔,有的兼演陇剧、眉户、秦腔等,各剧种团体分别统计。
通过普查,不仅对全省和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各类演出团体、教育机构、创研机构、制作机构,各类演出团体的演出、经费、剧目、人才情况以及剧种、剧团生存发展现状基本摸清了底数,而且以此为契机,为本地区戏曲艺术建立起各类数据档案,为制定地方戏曲保护扶持措施提供了较翔实的数据、较客观全面的理论支撑。
背后的故事
普查期间,普查小组得到各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也涌现出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如酒泉市文广新局在普查期间,以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将戏曲普查工作与非遗保护成果展演展示结合起来,并进行了戏曲普查资料的摄录和登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高了普查效率;景泰县70多岁高龄的普查工作人员蒙先共普查并帮助巩固了22个戏曲表演团体,恢复、新排了《张连卖布》《亲家母吵架》等7个眉户戏、陇剧的折子戏或片段,对景泰县戏曲剧种进行了抢救性的普查。
目前,我省活跃于民间的演出团体主要以民营团体和民间班社演出为主,没有固定的培训场地和演出剧场,大多以各乡镇、村社的社火班为基础组建,一般在节庆期间或农闲时演出,自娱自乐,人员时聚时散,流动性大。由于其贴近老百姓生活以及演出的简便性和随意性,在民众中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正是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的代表性组织,曾经为丰富农村文艺舞台、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民间团体的民间艺人更是地方戏曲的坚守者和传播者。通渭县马营镇刘国天皮影演出有限公司所在的演出班社在上世纪80年代只有5个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都是担着戏箱、背着皮鼓、拿着乐器步行到各县各乡镇唱皮影戏,踏遍了通渭、会宁、定西、陇西等地几十个乡镇。后来,刘国天还卖掉了家里的一头驴,更换了绝大部分道具。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班社的交通工具换成了摩托车,扩大了演出团队,还吸收了两名女演员,改变了以前生、丑、净、旦一个人唱的局面,每年演出7个多月,200多场。近几年,刘国天编写了影子腔剧本《大战杨番》《保相国》等,还编写了小曲戏剧本《逆子劝孝》《双联情》《风雨路上影子腔》等剧目。在影件制作方面主要对传统皮影戏影件进行了大量创新和改造,创造出了影人能张口、眨眼睛的新造型,表演达到了栩栩如生的效果,使近千年来的皮影戏表演影件真正活了起来。
传承与发展
此次普查只是一次“摸底”,是基础性工作。今后怎么做?我认为:
一是要做好政策的解读和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我省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我省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此次普查工作正是落实政策的具体举措之一。
二是要做好对“家底”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普查了解到,目前,多数活跃于民间的演出团体是一些业余文艺团体,演出团体处于散、弱、小状态,即使是一些专业院团,也多数是在为生存奔命,无暇顾及人才的培养、新剧目的创作。今后各地要对本地区的普查成果做全面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做好本地区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发展。
三是要做好对戏曲的传承和弘扬。我省的戏曲剧种尤其是一些只存活于民间的剧种因受到现代娱乐的冲击和自身落后、保守现象的局限,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衰退的现象,许多优秀的地方剧种面临传承后继无人、受众萎缩、演员年龄断层等情况。所以,目前最为急迫的就是对这些濒临消亡剧种的抢救性保护,同时通过创排新剧目、组织展演、戏曲进校园、专业培训、剧本创作交流等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做好地方戏曲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相关新闻
- 2017-03-21甘肃地方戏曲部分“熊猫”剧种亟待“抢救”
- 2017-03-16【特稿】地方戏曲普查:摸清“家底”为了更好地守护
- 2017-01-04地方戏:老调如何“新弹” 基于甘肃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的思考
- 2016-12-25甘肃省摸清地方戏曲剧种家底 现存13个活态剧种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