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用好“硬约束”培育青年终生锻炼习惯
原标题:用好“硬约束”培育青年终生锻炼习惯
作者:张旭东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这为改变体育教学长期被学校教育边缘化的现状、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长期受升学压力影响,不少人心中都形成了语数英物化是“主课”,政史地生是“副课”的“格局”,音体美则被忽略在角落。虽然体育课考核和体质健康指标的评价体系都有,但几乎没有人因体育课不及格、体质健康不达标而影响升学或者毕业。
究其原因,是体育教学和体质健康指标执行过程中太过“人性化”,没有用硬指标来约束,只要文化课过关,都不会让体育成为孩子升学的“绊脚石”。但这是帮还是害了下一代呢?青年时期疾病抵抗力强,身体恢复快,到老年身体“亮红灯”再锻炼,为时已晚。
人都有惰性,如果仅靠提倡,没有一点“硬约束”和考核压力,就无法将所有学生的身体真正调动起来。而只有多接触体育锻炼,感受体育锻炼和比赛的魅力,学生才能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出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青年中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时尚,并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个人品格。
“硬约束”首先要将体育素质达标情况与升学和毕业真正挂钩。近日,一则清华大学要求毕业生游泳必须达标的新闻,引起了教育界和体育界热议。应该为这样的举措大声叫好,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同时,应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体育考核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不让体育考核成为“法外之地”。
其次,“硬约束”要加强对学校的监管。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体育教学课时、方式、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评价考核和抽查力度,对触及“硬约束”红线的要通报批评,约谈学校主要负责人,督促其立即整改。
第三,“硬约束”要有硬件设施作保障。目前,整体学校体育设施和场所的数量,还很难满足全体学生需求,农村地区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另外,城乡社区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同样不足,很难满足青少年就近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这方面还需加大投入。
此外,“硬约束”还要有“软情怀”,那就是要注意培养和结合学生兴趣。通过举办大量且不同项目的体育比赛,调动在校学生广泛参与,让他们在比赛中发现和培育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兴趣爱好促身体素质提升,体质健康达标则是水到渠成之事。
(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 2017-04-21评论:单位厕所免费向游客开放体现人文关怀
- 2017-04-18评论:大力提高兰州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 2017-04-18评论:以资金互助社为着力点推进金融扶贫向纵深发展
- 2017-04-18评论:深入推进“治转提”专项行动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