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出了个“状元村”——甘肃定西安定区西巩驿镇栗川村重教发展纪略
通讯员 曹应森
甘肃会宁成为高考“状元县”,安定区西巩驿镇栗川村栗川社却被当地人誉为“状元村”,“状元社”。“尽管会宁和咱这里是两个县区的,可这里距离会宁县城15公里。崇文重教也是受‘状元县’的影响吧!”刘彦宏说道。
刘彦宏的心愿
“文化人”“读书人”大多戴着眼睛,但栗川村的刘彦宏高中毕业,没有读成书,1300度的高度近视镜戴了三十四年。
1983年,刘彦宏从会宁一中毕业后便走向了社会,因此与大学生活“绝缘”了。当了三年民办教师,因每月40元的低工资难以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况且还要供一双儿女读书成才,从此他被迫离开教师岗位,走上了30年的打工之路。
“我没有读大学,但不能苦了孩子,要让孩子读成书,上大学。”回忆起当初外出到新疆砖厂打工的经历,老刘觉着他的选择是对的。“三伏天,光着膀子干活,汗珠子如水一样地流,当想起孩子可爱的笑脸,他们读书写字的情景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在刘彦宏的支持下,一双儿女均考上了大学。儿子2011年从山东建筑大学毕业后,在济南一家锅炉集团工作。女儿2015年从遵义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新疆一所小学任教。
儿女成人成才园了老刘上大学的梦想,他心满意足了,便于2011年返回家乡。“娃都有出息有出路了,逢年过节的,回家来看我们,还给我们买好吃好喝的,给我们发补贴呢。”“是教育改变了我家的命运,孩子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公家饭’。”
刘兰英老人的骄傲
栗川社80岁高龄的刘兰英老人一生有苦也有甜。最苦的日子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那个时候,不分昼夜的干,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干家务,再苦再累,只要看着4个女儿和1个儿子背书包去上学,晚上看着他们在油灯下读书学习,我就不觉累了,觉着全身很带劲。”刘老太太回忆着当初的情景。
让她心里感觉甜甜的是,尽管子女没有读成书,可2个女儿在新疆吃上了公家饭,儿子李盛习练书法也小有名气,一年仅书写字画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元。
其实,最让老太太欣慰的是2个孙子最有出息。她是看着他们长大的,也是看着他们读书成才的。当他们在定西读高中时,老太太在定西城区做饭陪读5年时间。
望子成龙,金榜题名,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刘老太太家也不例外。大孙子李金虎考取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毕业后顺利地在河北邯郸市上班了。小孙女李金玲在兰州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读大三,老太太高兴得逢人夸赞两个孙子乖巧有出息。
在家里的大方桌上,摆放着近10本鲜艳的红色荣誉证和27张奖状,记录着李金虎、李金玲兄妹从西巩南鹰学校到东方红中学,再到成功考入大学生的不平凡历程。一本本、一张张荣誉证和奖状,就是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其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刘老太太一家人重视孩子教育,崇尚文化,陪读苦攻的不懈精神和走过的坎坷路径。
“老刘”刘彦智的幸福
“咕咕,咕,咕咕咕……”同社刘彦智是大忙人,他正忙着在鸡舍里给鸡添加饲料。当鸡听到主人呼唤的声音,都伸长了脖颈,似乎唱起了歌。
老刘养鸡已有19年的历史了,养鸡事业一路高歌,一路宏达。从饲养100只蛋鸡起步发展,如今已养殖1000只肉公鸡,从年收入100多元发展到去年年收入1.5万元。
老刘整天和他的鸡儿一样哼着欢歌,忙着经营好养鸡场的活儿,他不觉着有多劳神费心的,也不觉着有多艰辛坎坷的,乐在其中。
让他最高兴,感到幸福的是儿女们学有所成,大儿子刘旭考取了重点院校,在兰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读大四,小儿子刘昌在湖北长江大学读大三,女儿刘雪峰定西卫校毕业后在上海一家药店正在边实习边函授医学大专。
“小学生”也能当作家
读书在这个村庄里最盛行,读书人在这个村庄里最受尊崇。让当地人最叹服,最引以自豪的是当初完小毕业后自学成才的刘彦金,他是远近闻名的大“文人”。
刘彦金在西巩驿河畔完小毕业后,自学高中、大专课程,函授本科,学有成就,成为新疆作协会员,供职于新疆克州出版社,担任编辑。发表作品逾百万字。
“小学生,也能当作家。”当刘彦宏手捧着刘彦金和妻子杜桂娥编著的386千字的小说《孤魂》呈现在眼前时,现场的人们发出啧啧的感叹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受刘彦金等人的影响,栗川村的马怀义自学医学,函授医学大专,自学成才后成为西巩驿卫生院的院长。刘彦鑫高中毕业后自学成才,供职于省城一家新闻媒体。
定西山乡里的“状元村”
据了解,栗川村目前255户1195人中,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171人,其中有127人为国家财政供养人员,有44人大学在读。
供一名大学生,脱贫致富一家农户,带动一方群众,这在当地成为经验之谈。
栗川村在当地的发展也有目共睹,该村1998年基本解决温饱,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2元;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
对贫困地区来说,一个大学生出来了就能把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带动起来。“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坚持下去,相信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的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是安定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
如今,“扶贫先扶智”的教育脱贫之风在当地很盛行,助力安定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关新闻
- 2014-08-18陇南:李旺泽深入徽县栗川乡范山村开展双联行动
- 2013-10-21陇南徽县栗川乡:烤烟种植富了耿寺村
- 2012-10-09徽县栗川乡范山村开展“双联”行动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