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陇原|陇西:精准发力奔小康
原标题:陇西:精准发力奔小康
记者 陈泳
定西市陇西县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之一,2013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8个,贫困人口14.6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9%。如何让这个有“西北药都”“千年药乡”之称的一方乡土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成为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陇西县举全县之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到5.05万人、11.7%。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陇西县始终坚持把农村交通道路、饮水安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来抓,全力整合行业部门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大山里的宏伟乡山头渠村,是陇西县北部最偏远的村子,常年的干旱少雨、交通不便,让这里成为2015年定西市确定的全市“最难脱贫村”之一。
“我们这个村地处陇西、安定、通渭三县区的交界地带,村民平时就学、就医去哪边都不方便。”谈起村民们的出行状况,一位村干部感慨地说,“都是又窄又崎岖的土路,最多能走个农用车和摩托车,农产品运不出去,生产生活资料运不进来。”
要致富,先修路。去年,作为县里的精准脱贫项目,一条7公里长的水泥路从乡政府通到了村里。路通了,班车发过来了,山头渠村人结束了祖祖辈辈行路难的历史,真正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康路”。
令人欣喜的事一桩接一桩。去年年初,贫困户左宏家里的土坯房墙体开裂,成了危房,这让一家4口人担惊受怕却又无计可施。在乡政府的协调下,左宏一家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政策,在年底住进了新房。“以前的房子还是我爷爷在解放初期盖的,由于家里困难,一直没有改建。”左宏激动地说:“去年,政府还为我家配套了围墙、大门、卫生间、牛圈,整个建房项目款和配套资金加起来有13万多元。还是国家政策好,让我没花多少钱就圆了安居梦。”
去年,陇西县围绕“走水泥路、喝自来水、住砖瓦房、用动力电”的目标,整合各部门行业资金,集中解决最急迫、最关键的基础设施建设难题。通过开展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大会战”,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努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贫困村要真正脱贫,必须有富民产业作支撑。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陇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重要措施之一。
渭阳乡林家坪村的贫困户林凤忠,去年成为了陇西县推行的“5532”促农增收模式的受益人。现在,他家里养了11头牛,到今年5月,将有6头出栏,预计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村支书林三娃介绍说:“‘5532’模式,就是贫困户贷款5万元,种植5亩全膜玉米或优质牧草,养基础母牛3头,年增收2万元。林凤忠过去就养牛,有经验,有了贷款,他在1年多的时间里很快就成了养牛专业户了。”
“孩子都在上学,虽然都有助学贷款,但生活费一年也得几万元,家里一直很困难。”林凤忠说,“现在好了,有了这些‘宝贝牛’,今年就能打个翻身仗了。”
林家坪村地处陇西北部干旱山区,村里虽然地多,但长年广种薄收。为此,当地政府改变产业扶贫思路,鼓励引导村民开展全膜玉米、马铃薯种植和畜牧养殖,有四分之三的村民成为养牛户。此外,村里还成立了一个花卉合作社,降低条件吸纳贫困户入股进社。
3月8日一大早,贫困户马逞就在合作社的日光温室里忙活起来了。“这边是‘丽格海棠’,那边是‘非洲菊’……”姹紫嫣红的花丛中,马逞向我们介绍着情况。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去年底才加入合作社的马逞,已经掌握了部分花卉的种植知识,可以“独当一面”了。他笑着说:“我家也是‘5532’的脱贫模式,一边种玉米,一边养牛。现在又在合作社入了股,到明年就有分红了,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近年来,陇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培育扶持中药材、畜草、马铃薯、菌菜、林果等主导产业发展。去年,全面推行“5532”等多种促农增收模式,重点培育发展设施农业和设施养殖业,贫困户富民产业实现全覆盖。同时,建立牛羊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动农畜产品向现代化、品牌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全县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以上。
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扶贫
贫困户要发展产业,缺少资金是难题。为了增强扶贫贷款作用,陇西县去年还创新推出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2+X”模式——“1”即建档立卡贫困户,“2”即“财政和金融”两个手段,“X”即自我发展致富型、合作组织联动型、能人组团带动型、龙头企业拉动型、互助协会扶助型等。同时,通过实施严格的贷后资金监管制度,进一步发挥了贷款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和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作用。
通安驿镇马头川村,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全县最早的互助资金协会。在近几年的精准脱贫实践中,协会经过探索,转型成为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无条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贫困户“不出钱,能借款”。
村支书李生荣介绍说,协会每笔借款的限额为1万元,期限为1年,实行3户联保。为了保证资金安全,贫困户借款时,持协会开具的转账支票,到银行取钱。目前,这个村里的扶贫“土银行”已经有超过45万元的资金规模,累计发放借款380笔,210万元,解决了许多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2013年,村民李黎东向协会借了5000元养鸡,最多时养了7000多只鸡。去年,李黎东想扩大规模,但1万元的借款又不够用,怎么办?这时,当地政府协调甘肃银行,以协会资金的10%为担保,进行增信贷款,协会成员最多可以贷3万元。这样一来,许多像李黎东一样的村民可以借助协会的担保,得到更多的贷款来发展产业了。
为了使农村金融支撑更加有力,陇西县在近年来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综合实验县建设成果,成立运行了定西市首家金融服务大厅。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一专项贷款主体,大力推行自我发展型、联建型、带动型和企业联动型等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支持产业发展模式,惠及1.5万多户贫困户。此外,全县扶贫互助协会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累计发放借款近亿元,切实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缺资金”的难题。
相关新闻
- 2017-03-16重农势头不减 强农劲头不松——平凉市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综述
- 2017-03-14王俊岭:“绣花论”抓住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 2017-02-23【专题】迎接党的十九大——脱贫攻坚看甘肃
- 2017-02-28【脱贫攻坚看甘肃】走出千村一面美出康县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