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的甘肃名片 ——陇南电子商务扶贫攻坚扫描
原标题:电商扶贫的甘肃名片——陇南电子商务扶贫攻坚扫描
记者 吴正楠
“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
自2013年以来,陇南市把互联网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陇南优质农特产品与外面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
从试点到示范引领,地方特色鲜明的陇南电商扶贫模式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陇南市被命名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获批国家发改委第三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陇南电商扶贫模式还被写入了今年甘肃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在全省推广实施,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分享电商发展带来的红利。实践证明,陇南探索实践的电商扶贫对正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贫困地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已成为推动群众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由点到面,电商扶贫叩开了陇南农产品走出大山,农民增收的大门。
在电商扶贫中,陇南市突出电商扶贫网店的带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探索出了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村干部服务型等建设形式,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的网店带动模式。
成县索池乡王湾村“陇上人家土特产馆”帮助全村52户贫困户销售核桃、挂面、大樱桃、花椒、蕨菜等农产品,销售核桃6万多斤,每斤高于市场价2到4元,销售大樱桃1万多斤,每斤高出市场价5到8元,销售核桃仁3万多斤,贫困户人均增收650元。
文县中庙乡残疾人任波,通过电商发展当地生态黑土猪香肠、腊肉等系列产品,为贫困户代销农产品千余单215946元,每户增收4318.92元,人均纯收入增加967.78元。为群众代购农业用具及生活用品,代买火车票、飞机票66917元,直接节省开支11834元。
徽县伏家镇中坝村建设西北首家“淘宝村”,依托“核益康”、“春上垅”等电商龙头示范带动该村开办网店30余户,解决本村及周边闲置劳动力14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50余万元,培育了新型农村就业圈。
通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式,康县兴源土特产公司去年销售各类产品358吨,其中贫困户产品占35%,帮助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据统计,陇南市利用电商开展“双创”的人数达到18000余人,其中贫困户直接开办网店285个。为发挥电商带动就业的优势,陇南通过打造电子商务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全产业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数据显示,2016年,陇南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与此同时,电商企业、物流快递企业、网货供应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全市提供就业岗位5.7万多个,其中吸纳贫困户就业1.4万多人。
实践出的“陇南模式”
陇南还引导动员没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土地等入股到电商企业,享受不低于银行利息的分红,发展电商入股带动。礼县良源电商公司吸纳40户贫困户每户5万的精准扶贫贷款入股,按10%分红,每年每户可增收5000元。
陇南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电商扶贫为陇南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后劲。与这种贫困相对应的是,陇南资源丰富,大量优质特色农产品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为把优质特色农产品与外面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机结合,自2013年以来,借鉴推广成县的做法和经验,陇南大力推进电商扶贫。
为推动电商扶贫,陇南市充分发挥政府的强大推动力,组织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引导贫困群众触网、学网、用网,消除思想顾虑,开阔了视野眼界。通过示范引领,陇南市在扶持电商发展上,探索走出了从“单品突破”到“倒逼跟进”的产业发展之路。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初步探索出了‘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生活力,百姓创业、广泛动员齐参与,协会服务、三商联动一盘棋,微媒营销、绿色产品广宣传’的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
没有创新驱动,就没有陇南电商扶贫的今天。在成为全国电商扶贫的样板之后,陇南电商扶贫面对互联网发展的快节奏,迎来了新一轮的创新变革。围绕深化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建设内涵,让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陇南正全力推进电商扶贫从1.0时代向2.0时代升级发展。
核桃、鸡蛋引发的革命,让陇南电商扶贫异军突起,打通了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大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营销、示范带动,陇南电商扶贫实现了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的最大化,实现了从试点探索到示范引领的成功跨越。
破难解困扶持发展
要在“大鱼吃小鱼”的电商竞争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让电商更好地服务精准扶贫、助推精准扶贫,首先着手解决制约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物流成本较高、电商人才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此,陇南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宽带进村流量补助工程”,全市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9.7%、大部分乡镇4G网络基本覆盖;采取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发展物流企业数247家,快递网点建设数量928个,村邮站1200多个,打通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通过组建“支持电商扶贫快递联盟”,陇南使全市快递费用从2013年的平均10元/公斤,降低到现在的平均5元/公斤。
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陇南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苹果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市场销路好的土蜂蜜、小杂粮、刺绣等符合市场需求的网货产品1129种;全市供货金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服务网商200家以上的网货供应平台达到7家,中小网货供应平台达到70余家。
为推进电商发展,陇南市加快试点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发挥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村干部服务型等贫困村电商扶贫示范网店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7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980家,带动贫困人口15万人,试点村网店销售总额达4.1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785万元。
除此之外,陇南市还把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提升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作为加快电商扶贫的主要途径,使得一批传统经营企业纷纷牵手电商团队,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也初步形成。
通过创建西北首家陇南电商职业学院,陇南壮大了懂营销、会管理的电商专业队伍,目前微商营销队伍达到15000余人。通过对贫困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网货生产加工及网络宣传营销等知识技能培训,走出了“贫困户变电商、电商带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新路子。
值得一提的是,陇南在与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主要电商平台主动合作的同时,自建了“农村市集”、“村玩儿”等特色平台及电商孵化园、创业园和产业
园。陇南已成为全省电商项目最密集的市州。
深度融合下的倒逼效应
陇南电商与扶贫的深度融合在鼓起群众“钱袋子”的同时,还产生了“一石千浪”的综合效应。
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成县加快实现“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电子商务在基层农村的普及应用和鼓励扶持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农民参与电子商务创业,使农民思想观念得到较大转变,依靠自身发展改变现状的自信和自生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互联网+”时代“新农民”和新型电商创业“网军”。
通过开展电商扶贫,成县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把更多的农产品变为促农增收的商品,激发了种养殖大户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在持续做强做优核桃产业的同时,引入了大樱桃、草莓、油牡丹、油桃、金银花等效益更高的农特产品,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业生产方式由原来“种什么卖什么”逐渐向“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转变。
陇南市电商办信息宣传科副科长赵炎强告诉记者,陇南电子商务产生了“五个倒逼”效应:一是倒逼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倒逼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全市通村公路硬化率和网络覆盖率快速提升,分别达到了66%和63%;三是倒逼了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全市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了1100多万亩,认证“三品一标”226个;四是倒逼了农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淘宝、微博、微信、众筹、移动电商创业在广大农村开始流行;五是倒逼乡村干部作风的转变,涌现出了一批电商扶贫的先进典型。
国家点赞陇南电商
中科院第三方评估结果认为:陇南市电商精准扶贫是系统的、高效的、杰出的扶贫工程。2015年,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陇南市先后在9县区1365个建档立卡村中选择确定了750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工作,获得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陇南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2016年以来,全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以增收减贫为目标,着力强基础、补短板、创品牌、提质量、促脱贫,使电商扶贫取得了突出成效。
数据显示,仅2016年陇南就新增网店1715家,全市网店总数达到10389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30.35亿元,累计达到64.59亿元,新增就业17522人,累计达到7.18万人。2016年9月,在陇南召开的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上,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命名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
正因如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汪洋对陇南市电商扶贫工作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对在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的“甘肃省陇南市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了通报表扬。陇南市又获批了国家发改委第三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1月9日,在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甘肃省省长林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陇南市探索实践的电商扶贫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特色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而且延伸了产业链,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储藏、加工、包装、物流一体化发展,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有益借鉴。
林铎强调,大力推广陇南电商扶贫模式,通过电商网店、电商创业、电商入股等方式,带动我省特色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互联网+”下的创新
2016年12月3日晚,在由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湖南卫视、优酷联合制作的节目“翻滚吧原产地”中,礼县县政府副县长刘粉梅为礼县花牛苹果代言,180秒获点赞591万,一举拿下“镇店之宝”,并获“人气王”。
在这背后,则是礼县发动相关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销大户、电商青年,从包装理念、质量信誉、营销售后、宣传推广等方面多管齐下,全力打造的“礼县苹果”品牌。
目前,礼县设计苹果电商专用包装达70余种,全县发展苹果淘宝店1300家,手机微店2200个。去年通过引导全县网店和微商代销滞销苹果,及时售完农户库存滞销苹果300多万斤,贫困户苹果占到40%,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苹果滞销难题。
电商的发展让礼县盐官镇新合村农民康维起成功评选为第三届“全国十佳农民”,受到农业部表彰。康维起是礼县良源果业专业合作社电商团队负责人。近年来,为拓宽家乡苹果等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他带领40多名农村青年,在天猫、淘宝等线上平台开设网店7家,年交易额达3000余万元,有效助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我们将当地的苹果、土鸡蛋等农特产品,已通过电商远销到了全国各地。”康维起告诉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做电商就要不断创新,用互联网思维解决问题,现在甘肃良源已是响当当的电商品牌。
文县电商扶贫协会整合网货22种,确定了以“山哥水妹”为形象代言人的县域网货产品,按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的原则,向全县网商供货,线上线下齐发力。截至目前,线上销售突破百万,线下销售300多万元。
武都区敏锐捕捉到互联网带来的商机,及时注册了“武都崖蜜”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院已将陇南市列为蜜蜂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所有养蜂专业合作社都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仅此一项可带动6万贫困群众脱贫。
截至目前,陇南市养蜂总量达到18.7万箱,蜂蜜产量2200多吨,产值1.1亿多元,形成了两当狼牙蜜、武都红芪蜜、文县党参蜜、宕昌山花蜜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蜂蜜产品,通过电商远销到了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带动覆盖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98元。
陇南市商务局局长左占高说,去年陇南市还启动了移动电商创业,全市新发展微商5000多家。启动的农产品众筹大赛,200多个众筹项目上线,其中文县桥头镇以产业大户帮扶为主导,组织4个贫困村223户贫困户开展了百户百万花椒众筹,顺利筹集资金100.6万元,影响涉及3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国内18个省市。
相关新闻
- 2017-02-09定西岷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助力贫困户增收
- 2017-02-07甘肃陇南电子商务扶贫被视为典型经验做法
- 2017-01-26陇南康县借助旅游开发推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图)
- 2017-01-25张掖山丹县马可波罗电子商务中心将山丹优质土特产推向全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