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触摸流行语背后的时代体温
原标题:触摸流行语背后的时代体温(微议录)
流行语,被视为时代语言的风向标。临近年末,《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供给侧”“洪荒之力”“小目标”等赫然在列。如何看待今年的流行词?又该怎样感受时代的体温?本期微议录,带来几位微友的思考。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者
体会热词背后的民意
年度流行语虽然只有短短数字,却能勾起大家对2016年一些社会事件的回忆。无论是“小目标”,还是“蓝瘦,香菇”,这些词语看似有些无厘头,放在具体语境中解读,却戳中了我们的内心。
另一方面,词语能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不仅在于符合网络社会短平快的传播方式,更因为它们源于社会生活、反映很多人的心理诉求。“吃瓜群众”表面上是调侃沉默的围观者,其实反映了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小目标”看似宏大,某种程度上也勾连了创新创业的高涨热情……读懂流行语背后所反映的民情民意,把握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方能准确体察舆情,更精准地服务民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孙静翊
广流传还需有“内核”
“以我口说我心”,流行语是时代的折射,也是时代个体的内心表白。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夹带有亦庄亦谐的意味,暗合了隐晦的情感表达,戏谑中不乏愉悦。仔细推敲,评选出的热词中,“蓝瘦,香菇”是谐音的变体,“葛优躺”是偶然现象的描述,“小目标”是草根的自嘲……似乎并没有真正表达新事物,因此有可能像之前的“火星文”“甄嬛体”一样,慢慢沉入语言的长河之中。
其实,真正能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词语,才会被人们沿用。比如“工匠精神”,就是对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品质的综合表述。不仅有内容、有内涵,也凸显了当前社会对创新培优的呼唤。可以说,词语有“内核”,才能历久而弥新。
——@李建华
别忽视语言的美感
“妈妈,‘蓝瘦,香菇’是什么意思啊?”望着女儿清澈的眼睛,我竟然一时语塞。给她讲惯了“落霞与孤鹜齐飞”“枯藤老树昏鸦”,遇到这些新词又该怎么解释呢?
流行语带有时代印记,诸如“工匠精神”“供给侧”等,彰显了国家改革发展历程,让人深切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不过随着网络的日趋发达,有些流行语却流行得莫名其妙,给人泥沙俱下、眼花缭乱的感觉。
语言之美在韵味、在内涵、在传承,盲目跟风使用,可能会消解语言本身的美感。时代在变迁,流行语也会层出不穷,我们应当警惕某些“新奇”用语对语言美感的侵蚀,多给孩子留一方表达的净土。
——@白聪聪
相关新闻
- 2013-12-09兰州:“办事就去找代理”成为陆家崖村流行语
- 2013-02-26央视元宵晚会郭德纲依然不好笑 强推春晚流行语
- 2013-01-10天水籍钟林获“华语音乐流行榜年度盛典”提名/图
- 2012-12-27《妈妈咪呀》兰州上演 中国武术网络流行语引爆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