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故里”药材飘香 甘南卓尼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见闻
原标题:“藏王故里”药材飘香——卓尼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见闻
通讯员 后卓霞
农历霜降前后,行走在卓尼境内的洮河谷地,到处是收获中药材的忙碌景象,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药农们的脸庞上。近年来,卓尼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的传统种植业逐步向多元化的现代种植业升级转变,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架起了卓尼农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新桥梁。
大山的馈赠
地处卓尼县洮河谷地的藏巴哇乡历史上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出生在藏巴哇乡的杨旭茂是最早种植、经营中药材的农民之一,2010年他考上了公务员,吃上“公家饭”的杨旭茂心里依然放不下和他一起种药材卖药材的伙伴。我们在藏巴哇乡上巴都村采访期间,精明强干的他一直领着我们走东家、串西家,热情地介绍着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情况。
柏林药材合作社就是杨旭茂最早创办的中药材专业生产合作社。据他介绍,柏林药材合作社是县上第一家药材合作社,到今年入社的农民已达到了341家,主要种植党参、当归、黄芪、柴胡等药材,每户的种植面积5-20亩不等。现在他虽已不再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但他经常帮助药农联系兰州、陇西、岷县等地的药商上门收购药材。杨旭茂讲,现在藏巴哇乡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达10000多亩,药材种植户有1500多户,年产值达到7000多万元。县药材产业化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藏巴哇乡地处洮河河谷地带,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种植中药材。
药农的心事
走进藏巴哇乡上巴都村后元平家的院子,到处堆放着刚刚收获的当归,屋檐下晾晒着挂起来的党参。然而,后元平却对笔者说,“我们药农最怕的是干旱,大旱的年份药材能减产一半。听说有的地方有农业保险,我们县上不知道啥时候能办上农业保险。”而后元平的兄长后龙平则想着对中药材进行粗加工,扩大销售规模。后龙平经营的中药材由于品质好,在省内岷县、陇西的中药材市场成了抢手货。“我手头资金比较紧张,现在想着贷些款,买几台药材加工设备,把党参、当归加工成片剂出售,利润会更高。”
孙德才是土生土长的柳林镇东石沟村人,2015年,他出资组建了昌河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纳村民加入合作社。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孙德才向他们提供种苗、种子和塑料薄膜,药材收获后以当年的市场价回收,解决了村民们最担心的价格和销路问题,每亩药材的收益比种粮食提高了2-3倍。“2015年合作社刚成立时有20户,今年10月份已达到87户,村里的药材面积突破了1000亩,还建成了400亩的当归育苗基地,今年的中药材、种子等销售收入可达到700多万元。”
目前,昌河药材合作社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建成了当归育苗基地,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和市场风险。今年9月与甘肃和盛堂制药集团公司注册成立了卓尼和盛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对中药材进行初级加工,一条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产业化具规模
陈丽娟是卓尼县分管农口的副县长,在同事们的眼中她是一位精通农学的专家。贫瘠陡峭的坡地在这位女专家的眼里,就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风水宝地”。她跑遍卓尼县的15个乡镇,在广泛调研、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出大力推广中药材、油用牡丹等特色种植业。
在县上的大力推广和政策扶持下,卓尼县中药材种植产业蓬勃发展。县药材产业化办公室提供的一组数据,为我们描绘出了卓尼县中药材发展的概貌:县上每年投资50万元用于中药材种苗繁育。全县15个乡镇中种植中药材的乡镇有13个,主要种植当归、黄芪、柴胡、党参、秦艽、羌活、丹参等,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了75000多亩,药材产值逐年增长,2016年全县药材总产值超过2亿元。
卓尼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创建“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副县长陈丽娟说,作为三片区之一的洮藏片区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十三五”期间优化升级中药材特色产业,为全县其它乡镇发展中药材产业作出样板,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优化升级,使中药材产业成为贫困片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产业。对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副县长陈丽娟的语气中充满了信心。
相关新闻
- 2016-12-15甘肃定西通渭县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集群
- 2016-12-09天水甘谷6万亩中药材助农增收
- 2016-12-08定西岷县山区农民纷纷来到中药材龙头加工企业务工(图)
- 2016-12-07陇南康县:中药材成脱贫致富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