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公告提示

甘肃关于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16-12-16 10:3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李秀清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年7月29日)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发展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围绕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正视我省发展短板

  “十二五”时期我省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重大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与全国相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较为突出,还存在许多短板。

  (一)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农业转型升级基础薄弱,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弱、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到2015年末,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289万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标准低、不稳定;建制村通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富民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重大项目支撑。

  (二)总量供给不足,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一是交通网络化程度低,覆盖全省的交通骨干网络尚未形成。全省铁路网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运营里程仅占全国路网规模的3%。市州之间连接公路的等级较低,只有53个县区通高速公路,全省尚无立体化布局的综合客运枢纽。民航机场数量较少,机场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航线网络不完善,支线机场体量小、亏损严重。二是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并存,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流域、区域间水系连通程度低,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供水可靠性不高,城乡经济和农业生产应对持续性干旱能力依然脆弱。三是生态地位重要和保护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治理难度加大,全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27位,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退化,沙化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湿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治理度仅27.37%,生态灾害频发多发,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路网密度低,道路拥堵问题突出;供水管网老化、漏失水较为严重,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0%、排水管道密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城市污水处理率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5个百分点;集中连片供热设施建设不足。全省城镇化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五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仅为33%,农村4M带宽覆盖率65%,网络覆盖深度广度、宽带普及水平、业务应用水平等基本指标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电信业务总量、用户、宽带普及率等基础指标排名处于全国后列。

  (三)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一是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重型产业结构带来的成本压力和风险增大,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且以“原”字号和“初”字号为主;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产业行业上下游不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仍然较小,不足以弥补传统增长动力弱化所形成的缺口。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和软件业、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的产业和技术基础薄弱,产业竞争力弱。三是风光电等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不强,跨区域电力外输通道建设滞后、外送通道容量偏小,调峰能力不足,制约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城乡配电网建设水平相对滞后,局部电网结构薄弱,部分农村地区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不高。

  (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保障水平低。一是教育总体发展程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年(我省8.5年,全国为10.5年)。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与优势不明显,缺乏竞争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债务沉重,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仅为57平方米和27平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发展面临瓶颈制约。二是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健康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城乡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居民可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养老服务机构专业水平低,现有机构护理型床位只占1.5%,护理员队伍规模小,人员流失问题普遍存在。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尚未形成。三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率在60%以下。村、社区文化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文化服务管理人员缺乏,服务质量效益水平低。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全省39%的3A级以上景区道路在三级以下,没有形成一家固定的景区大型驻场演出项目。

  (五)人力资本发展支撑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是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信息化水平低,各类培训资源过于分散,培训内容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培训质量不高。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发展滞后,创业孵化能力薄弱。就业退出人员流转安置机制尚未建立,保障兜底水平低。二是创业环境亟待优化,创业园区建设滞后,相关服务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各地财政资金对初创人员、创业困难人员扶持力度较小,对就业创业投入不足,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呈现下滑趋势。专业技术人员中高职称人员流失严重,创业软硬环境建设亟待同步推进。三是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弱,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紧缺,研发设计乏力、规模小;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处在较低水平;产学研用融合度还不高,科技成果没有实现有效转化。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正视困难,下大力气化解困难矛盾,补齐发展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扩大有效供给,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实现我省转型发展,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优先补齐扶贫短板

  (一)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贫困群众喝上方便、稳定、安全的饮用水,基本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十三五”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44万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1万公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1万公里。加快农电保障工程建设,2016年底实现全省6220个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实施贫困村供水改造提升工程,到2017年完成1107个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6万户群众实现通水入户。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到2020年完成50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迁任务,基本实现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应搬尽搬。启动实施“十化生态文明小康村”工程。着力优化贫困地区农村能源结构,深入推进光伏扶贫工程,通过集中式地面电站和户用分布式发电系统,带动9.2万贫困户持续20年年增收3000元左右。

  (二)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到2020年,全省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农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初步形成富民产业多元发展、体系日趋完善、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良性发展格局。2016年新增特色产业面积150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1.5%,农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加快推进草食畜、优质林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生产。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道地药材认证,扩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发建设景区辐射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养生度假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创建旅游强县和旅游名镇名村。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加大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力度,2016年优先支持71个重点村建设专业旅游村;到2020年,全省建成专业旅游村500个以上。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村流通市场建设,推广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功能及配套设施,促进我省农产品上网销售。

  (三)稳固农业的基础保障地位。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52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全省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和60%,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个以上。实现到2016年底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0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100万吨,农田高效节水应用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600个,农机总动力达到2770万千瓦。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组织实施好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

  三、破解城乡发展瓶颈制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一)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构架。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完善城际交通和省域内交通网络,打造战略通道和区域交通枢纽。到“十三五”末,全省铁路网主骨架基本建成,高速铁路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形成快速客运网和大能力货运网,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2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2000公里以上,市州铁路覆盖率达到100%。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0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3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与干线公路实现联网。全省民用机场达到12个,实现市州民航全覆盖、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达到85%,通用机场体系基本构建。铁路方面,2016年建成铁路500公里以上,力争开工建设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州至张掖三四线、平凉至庆阳铁路,加快推进西宁至合作至成都铁路、敦煌客专、宝鸡至中卫铁路增建二线、大兰州城际综合快速路网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兰州至重庆、宝鸡至兰州客专、银川至西安、兰州铁路综合货场、干塘至武威南铁路增建二线、兰州至合作、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及兰州轨道交通建设进度。公路方面,2016年力争建成白疙瘩至明水、临洮至渭源、北仙路西渠至武威段、民勤至红沙岗等高速(一级)公路600公里;建成岭峰至角弓等二级公路20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5万公里。争取国家尽快批复G8513平凉至绵阳国家高速公路平凉至天水段、G1816乌海至玛沁国家高速公路景泰至中川段、G85银川至昆明高速公路彭阳(宁甘界)至平凉至大桥村(甘陕界)段等国家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建设柳沟至敦煌、瓜州至敦煌高速公路、盐池湾至雅丹旅游公路、敦煌景观大道及嘉宾出行大道等文博会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航方面,2016年确保建成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飞行区工程和兰州中川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加快敦煌机场扩建工程建设并力争早日建成投运。积极推进陇南成州机场建设进度;加快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兰州中川机场改扩建工程及平凉、临夏、定西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全省通用机场建设及相关前期工作。

  (二)加强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到2020年,全省新增水资源配置能力5.4亿立方米,县级以上城市和工业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为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与保障。2016年解决全省1107个贫困村26万户118万人饮水安全不稳定问题,新发展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以上,新修梯田80万-1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以节水型社会建设和骨干水资源调蓄配置项目为突破口,深入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引洮供水二期、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天水城区供水、引洮济合、兰州市水源地、引黄济临、庆阳小盘河等在建工程进度,全力推动白龙江引水、马莲河水利枢纽等项目前期工作。

  (三)加快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以上,森林蓄积达到2.62亿立方米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3%-54%,“三化”草原治理率达到5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30%,重点区域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防控,初步遏制湿地面积萎缩和河流生态功能下降趋势,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生态产品供给有效增加。力争到2017年底,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2%-53%,“三化”草原治理率达到47%,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28%。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继续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争取启动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及祁连山区、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

  (四)着力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充分发挥我省能源资源综合优势,坚持稳增煤炭、稳增油气、稳增风光,强化能源消纳、转化利用和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大电力外送,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到202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能力达到1.05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能7500万吨、原油产能1000万吨左右、天然气5亿立方米左右;电力装机达到750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2500万千瓦、光电装机1100万千瓦、水电装机950万千瓦、火电装机2950万千瓦;力争实现电力外送600亿千瓦时。以甘肃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外送基地。建设陇东国家大型煤电基地和煤电外送基地,推进陇东至东部地区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河西第二条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加快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力争2017年建成投运;建设酒泉特高压工程配套瓜州常乐400万千瓦调峰火电项目。加快建设自西向东贯穿全省,连接河西、陇东两大能源基地的750千伏输电工程,加强与周边省区联网运行。通过发电权置换、弃风电量供暖、直接交易等多种形式,强化新能源就地消纳,努力推动新能源电力跨省区规模化外送。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强化煤炭资源勘探和接续保障,推动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提高煤炭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水平。促进油田规模高效开发,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和省内天然气支线管道和输配气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实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电能替代等电力惠民工程,推动能源消费升级。

  (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打造一批县级小城市,2020年全省县级市和市辖区比例达到30%以上,建制镇比例达到70%以上。大力实施“两供两处一轨一廊一市一场”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2500公里、燃气管道2450公里、污水管网610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300公里以上,新增停车设施3300处、总泊位达到80万个。2016年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500公里、燃气管道480公里,新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50公里以上。着力解决“城市病”,新建、改造、拓宽一批城市道路,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打造智慧城市,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争取国家支持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建设。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六)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500万户,新增4G基站4.3万座,累计基站总数达到9万座,全省宽带信息网络覆盖城乡,城市宽带用户20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普遍具备8Mbps宽带接入能力,全省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2T以上。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推动光纤到户进程,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组织实施“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加快光纤宽带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乡村工程。加快建设基于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城域网高速互联。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强化重要领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信息互通互享,降低服务消费成本。

  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一)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到2020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0.4件;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围绕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等特色优势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先进实用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打造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等8大产业链,改变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行业上下游不配套的局面,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层次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我省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委省协同机制的有利机遇,加快推动我省优势产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合作。

  (二)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壮大发展规模。到2020年,培育发展100户骨干企业,力争打造50条百亿元新兴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突出位置,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环节方面取得突破。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催生一批新产业和企业集群,不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

  (三)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到2020年,打造15个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引领带动作用强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聚集区。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关联和产业链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推动创新要素、骨干和配套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围绕建设国家级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集合创新资源,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创新支撑能力。继续推进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聚集发展试点,依托金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不同层次、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引领示范作用显著的专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形成对经济发展规模、质量具有引领作用的增长极。

[1]  [2]  下一页  尾页

精彩推荐

  • 【新时代 新甘肃】兰州市反电诈中心:“无形卫士” 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图) 【新时代 新甘肃】兰州市反电诈中心:“无形卫士” 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图)
  • 【新时代 新甘肃】平凉市静宁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看苹果树变“摇钱树”(图) 【新时代 新甘肃】平凉市静宁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看苹果树变“摇钱树”(图)
  • 【新时代 新甘肃】平凉市实行无纸化办公 4年累计节约经费上亿元(图 【新时代 新甘肃】平凉市实行无纸化办公 4年累计节约经费上亿元(图
  • 甘肃省数万枚简牍有了新“归宿”(图) 甘肃省数万枚简牍有了新“归宿”(图)
  • 兰大举办好笔记评选活动(图) 兰大举办好笔记评选活动(图)
  • 《全市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意见》系列解读之二 《全市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意见》系列解读之二
  • 【新时代 新甘肃】兰州市反电诈中心:“无形卫士” 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图) 【新时代 新甘肃】兰州市反电诈中心:“无形卫士” 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图)
  • 兰州:海量快递包装垃圾“扑面而来” 绿色包装循环发展需多方合力(图) 兰州:海量快递包装垃圾“扑面而来” 绿色包装循环发展需多方合力(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北京·庆阳远程医疗协作体建立
2   黄土塬上的多彩魅力——庆阳市庆城县推
3   庆阳提升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实效
4   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栾克军接受组织审
5   图解:一图了解甘肃省经济大势
6   【新时代 新甘肃】临夏市青少年学生校
7   【新时代 新甘肃】重走习总书记当年路
8   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
9   乡村美景迎客来——庆阳市华池县山庄乡
10   初冬时节 庆阳市华池县山庄乡大庄村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