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中山桥
原标题:夕照中山桥
作者:毛韶子
从白塔山下来,穿过天桥,来到中山桥上,已是五点钟了。夕阳斜照在桥上,已没有在山上时暖和了,风呼呼地刮着,感到有一丝寒冷。妻和二嫂在前面拍照,我站在桥上,扶着栏杆,看着桥下的黄河,大概是冬季的缘故吧,河水没有人们传说中那样浑浊,看起来很清澈,有几个小漩涡,顺时钟旋着,证明了河在流动。河两岸泊着几艘船只,是测量水文的,岸边的卵石上积着雪,偶尔有人,向船上走去。
抬头看到弧形钢架拱梁加固的中山桥,回想起它辉煌的百年历史,令人赞叹。中山桥是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造价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全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5座弧形钢架拱梁两侧分别有6条竖型钢架支撑。在旧中国,与济南道口铁桥、郑州铁桥同列为黄河上三大桥梁。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
妻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索,看到她们已快到桥头了,我加紧步子,赶上她们时,已到了桥的南头,有六个铁墩横卧在路口,看来是为了保护铁桥,采取了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的措施。
出桥顺左侧向前走不远,就到了“中山桥百年纪念碑”前,注视着石碑,我细细品味着中山桥那沧桑的百年历史,再次让人浮想翩联,在夕阳西移的斜影中,铁桥更加雄伟壮丽。转过身去,左面就是“镇远桥铁柱”和“明·镇远浮桥旧址”碑,面对这些历史遗迹,有关铁桥的遥远记忆,顷刻涌进我的脑海:“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曾因军事需要在兰州黄河段修建过浮桥,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毁了。直到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才在如今的中山桥的位置上兴建了著名的镇远浮桥。此后500多年间,用以构筑浮桥的船数和用以固定的铁柱与木柱数虽有变化,但镇远浮桥却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至今仍矗立在铁桥南岸的将军铁柱正是镇远浮桥500年兴衰史的唯一见证。但是镇远浮桥并非坚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而且,冬季黄河封冻,浮桥必须拆除,车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将消未消之时,经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后,又需重建浮桥,所费甚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早在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有过修建铁桥之议,但因为洋人出价太高而作罢。进入20世纪,走向末路的清廷开始实行新政,鼓励洋务。升允到任后不久,即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了甘肃洋务总局,由兰州道彭英甲兼洋务总局总办。正是洋务的兴起,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升允敏锐地意识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于是他决定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他的建桥计划。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至甘肃,双方一经接触,立即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桥价十六万五千两,不足左宗棠时的三分之一。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兰州注定要在20世纪初叶、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完成一件惊世伟业。
要坐车离开了,我再一次注目夕阳下的中山桥,犹如一位安详的老人,在静静地守候中,翘首眺望着美丽兰州的未来。
相关新闻
- 2016-10-30兰州200“潮奶奶”中山桥上演旗袍秀
- 2016-10-29百年中山桥上演冻人旗袍秀(图)
- 2016-10-16遇到经济纠纷 男子想不开爬上兰州中山桥欲跳桥(图)
- 2016-10-12丢失证件外地游客快来看 兰州中山桥值班岗亭失物招领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