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省情 正文
投稿

甘肃治沙造林和沙产业发展调查(下)

2016-06-16 08:41:0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雷轶涵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治沙从被动防治走向主动开发

  甘肃治沙造林和沙产业发展调查(下)

  目前,我省已发展沙产业企业、基地近1000家,全省沙产业开发利用累计投资达126亿多元,累计产值153亿多元。

  沙产业理论的提出,使防沙治沙工作由被动防治走向主动开发利用沙地资源,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发展之中,既控制了沙漠化蔓延,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

  梭梭上嫁接出“沙漠人参”

  走进湖区,经过民勤人民多年的努力,如今沙漠里长出了大片的梭梭林。梭梭林不仅阻挡住两大沙漠汇合,当地农民还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发展起了沙产业。

  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德荣每天都要在梭梭林下劳作,精心管护肉苁蓉。

  肉苁蓉因具有“滋肾壮阳、补益精血”之功能,而被誉为“沙漠人参”。肉苁蓉是多年生肉质草本寄生植物,寄生在梭梭根上,茎肉质圆柱形,最高的能长到1.4米左右。何德荣介绍说,肉苁蓉40公分高的一公斤市场价40元,一亩梭梭林能产100公斤,收入在4000元左右。

  比肉苁蓉更值钱的是肉苁蓉籽。在芸丰肉苁蓉合作社院里,何德荣一边晾晒采摘来的肉苁蓉籽,一边告诉记者,一公斤肉苁蓉籽市场售价在6万多元,这些有七八公斤,能在县城换一套楼房。

  随后,他带记者参观了半成品肉苁蓉展览室,一米以上的一根肉苁蓉能卖到上千元。

  “在沙地上发展肉苁蓉完全是被逼出来的”。何德荣告诉记者,以前民勤没有关井压田的时候,农民喜欢种植带田(小麦套种玉米),亩耗水近千方,产粮一吨左右,被称为“吨粮田”。关井压田后,当地政府严格控制农业用水,现在人均2.5亩地,配水500方,一亩地只有200多方水,只能种植葵花、茴香药草等节水作物。2007年以后,何德荣承包了2000亩压沙地梭梭林,先后投资120万元,引进肉苁蓉种植800亩。经过多年的试种和实践,他已完全掌握了肉苁蓉嫁接技术,去年开始有了盈利。今年何德荣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带领当地农民共同发展沙产业。

  这只是我省发展沙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威市以沙生药用植物种植为主的沙产业快速发展,至目前全市推广示范梭梭接种肉苁蓉5.88万亩,以甘草、板蓝根、麻黄、枸杞、锁阳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面积10多万亩。全省沙生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药材53万吨,年产值1.7亿元。

  甘肃省防沙治沙办主任张克荣介绍说,目前,我省已发展沙产业企业、基地近1000家,规模较大的有100多家,在沙地中药材、沙地林果、沙区产品加工、沙区特色种植养殖、沙区生态旅游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出药品、保健品、食品、饮料、果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带动了当地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初步统计,全省沙产业开发利用累计投资达126亿多元,累计产值153亿多元。

  沙化地上寻找出路

  甘肃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来自甘肃省防沙治沙办公室的调查显示,我省沙区面积达37290万亩,其中沙化土地17883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28%。以黄河为界,甘肃沙区分为河西沙区和河东沙区两大片。河西沙区主要分布在包括景泰县在内的河西走廊20个县、市、区,面积35460万亩,占全省沙区总面积的95%。

  甘肃省防沙治沙办副主任张三亮介绍,河西走廊西和西北紧连库姆塔格沙漠,北和东北则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风沙线东西蜿蜒长达160公里,是甘肃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沙化土地面积1788万亩,是全省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

  上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担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期间,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鼎新导弹试验基地工作多年。这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以及农牧民贫困艰辛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里,钱老同时发现,戈壁和大漠中有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的植物顽强地生长着。有些植物如沙棘、甘草等,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据此,钱老明确提出了沙产业设想,并指出沙产业就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

  张克荣认为,沙产业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得以用全新的视角审视沙地及其资源,防沙治沙工作由过去的被动防治走向主动开发利用沙地资源,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发展之中,既控制了沙漠化蔓延,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

  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河西走廊充分利用沙区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种植蔬菜、棉花、粮食、瓜果等;利用无滴膜和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河西走廊很快由商品粮基地变成了我省5大蔬菜优势产区和我国5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打造中西亚冬季蔬菜“后厨”

  走进羊下坝五沟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园区,成片整齐漂亮的温棚环绕四周。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每个温室一侧设计精巧的红顶小房子。

  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产业,是凉州区日光温室发展重点乡镇之一。

  在五沟村日光温室生产示范点,正在棚里侍弄西红柿苗的张凤琴高兴地说:“你别小看这小小的温棚,还真行,自去年种植西红柿以来,两茬收入三万多。”

  张凤琴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前,在家里的几亩地上,就算起早贪黑,年收入也就几千元。而现在,靠着发展温室,年收入就有三万多元,这好比在土里面刨到了“金娃娃”。

  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武威积极创新沙产业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沙漠特色养殖和林果、药材种植产业,建立复合经营、生态经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和沙区新村镇,拓展脱贫致富新领域。

  “上头闸的菜花庄墩的韭,上四闸的甜椒鲜又嫩”。这不是童谣,而是对甘州区长安乡蔬菜“一村一品”种植特色的完美总结。

  致富带头人雒贺年算了一笔账,如果管理精细,平均每亩两茬可产菜花5000公斤,每亩产值可达8000元,除去投入3000元,每亩纯收入5000元,仅此一项,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300元。

  如今,上头闸村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脱水蔬菜产业,种植的甜椒个头大、肉头厚、色泽鲜艳、产量高,已经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上头闸村的蔬菜不仅销往广州、杭州等南方地区,还出口到了中亚等国家。

  今年5月27日,满载300吨鲜活蔬菜的10辆大货车从张掖驶出,向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进发,然后转运出口至俄罗斯及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这是今年张掖市与中亚国家签订50万吨农产品出口协议后起运的首批农产品,标志着我省农产品拓展中亚市场取得重大突破。

  武威市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建成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100万亩,加大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力度,提升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据了解,中西亚各国地处高寒地带,冬季时长,蔬菜供应较为紧张,尤其是时令新鲜水果蔬菜更为短缺。而河西走廊沙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并且蕴含巨大的潜力。事实上,如今的河西走廊已经成为我国蔬菜出口的重要基地和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集中产区。(记者 庄俊康 赵勇忠)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雷轶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