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碑石历史的存根

2016-05-30 09:39:0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碑石历史的存根

  作者:王琪 

  行走在故乡的大地,我常常被那些古朴、沉着、内敛、含蓄的碑石所吸引。每每遇见,我都会肃然起敬,放慢脚步,或驻足凝望,或躬身抚摸,或品其韵味,或赏其风采。古人的文字,虽与我有语言上的隔膜,表达上的陌生,但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静静地感受那些不同寻常的碑刻造像,轻轻地抚摸那些气韵生动的点横竖捺,都会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和浮想联翩的美妙。那些看似冰凉如铁、冷硬无情的石头,其实也有着生命的温度、情感的强度和历史的深度。一块块碑石,就是一页页凝固的历史,一面面人生的镜子,一方方人类神圣情感的载体。

  碑石集雕刻、书法、文学、历史于一体,融实用性、观赏性、文献性于一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末年,当甲骨文消泯、金文衰微之际,古人便“以文勒石”,用刀笔赋予冰冷的石头以艺术的生命和历史的内涵,碑石开始成为文字的重要载体,到东汉时开始兴盛,之后淌过唐宋的风雨,穿过明清的烟云,一直婉转到盛世的今朝。2000多年来,它记录着历史沧桑的脚步,折射着文字嬗变的过程,承载着人类崇高的精神,展现着中国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碑石文化。

  甘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诞生,东来的秦人先祖首先在这里落脚,中国第一个县——冀县率先在这里建立,东汉以来数百年间州、郡、县三级政权曾在这里驻地,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至三国的鼓角,西夏的大纛,金人的马蹄,吐蕃的狼烟,角厮啰的叫嚣,一波连着一波,一浪接着一浪。与此同时,文化与文明的种子,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璀璨的佛光,悠悠的驼铃,诗人的歌吟,独特的民风,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风情万种,摇曳生姿。碑石,作为历史最忠诚的见证者、记录者,总会默不作声地记录下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时刻。它们散落在古冀的每个角落,从渭河两岸到南北两山,从佛塔古寺到城郊荒野,都存留过它们矜持而儒雅的身影。然而,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一些石碑已经毁坏,踪迹全无;一些石碑至今还深埋地下,难见天日;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穿过苍茫的风雨,存留人间。如今,那一通通镌刻着古冀悠久历史的碑刻,那一块块题写着先贤非凡功绩的墓志铭,那一尊尊弥漫着神秘色彩的佛造像碑,或挺立于名山圣水,或端坐于佛龛寺庙,或镶嵌于名人墓壁,或收藏于亭阁庭院,像一位位穿过世事风霜的老人,着一袭青布长衫,默默地为人们讲述过往的历史,曾经的故事。

  叁交寺,一座已湮灭于岁月长河中的寺庙。如若不是那半块残碑偶然出现,或许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在甘谷县西坪乡红凡沟村曾经有这样一座寺庙存在。1991年8月,红凡沟村的村民在开挖学校地基时,发掘出了一座石造像塔和几块碑文残块。一块碑首竖刻“叁交寺”三字,碑文内有“天水郡”字样。另一块刻有珍贵的“飞天”图案,据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飞天图案之一。据考证,《叁交寺碑》刻立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实在甘谷许多风景名胜和宗教寺庙处,还有不少这样的名胜寺庙碑,从一个侧面有力地佐证着古冀历史的久远和文明的厚重。

  如果说名胜寺庙碑表现的是甘谷的“地灵”,那么,功德纪事碑则彰显的就是甘谷的“人杰”了。甘谷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足以勒石成文、传之百代的故里先贤,灿若星辰,皓如明月。孔子贤人石作蜀,汉平襄侯姜伯约,一代帝师巩建丰,陇右诗圣王心如,无不名贯古今,享誉华夏。矗立在甘谷大地上的《圣门石子故里碑》、《重修汉平襄侯祠碑记》、《巩建丰墓志铭》、《王公家族规碑》等碑石,就像一个个高华的灵魂,守望着故乡的热土,激励着桑梓的后学。

  甘谷是丝绸之路要冲,自古就有“佛乡”之称。甘谷大地上不但拥有为数众多的佛教寺庙,而且还留存着大量的佛教遗迹。佛造像碑作为崇佛信教做功德的一种主要形式,早在北朝时期就极为盛行。佛风鼎盛的甘谷,就保存有从十六国开始,历西魏、北周、隋唐直至明清时期精美的佛造像碑。收存在甘谷县磐安镇尉家磨村千佛寺里的千佛碑,就是一通从北朝时期流存下来的佛造像碑精品。这通高140厘米、宽65厘米、厚6.6厘米,不足一平方米的金星石上,周身镌刻着999身两公分高的精美小佛像。当999尊小佛瞬间涌现在你的眼前时,就好像有一片浩荡的春风、汹涌的阳光涌现在你的眼前,让人心生暖意;连绵不绝的佛像,又如连绵不绝的佛号,如潮水般在耳畔响起,让人灵魂澄澈如月。每一尊小佛像都荡漾着1800多年前的微笑,那些水波一样的笑纹,流淌着悲悯的高贵、信仰的笃定和文化的自信,刹那间会让人们落满尘埃的心灵明媚如春,清澈如水,仿佛这方冷硬的石头,也因这些如花的笑靥,有了生命的温度和灵气。甘谷县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两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佛造像碑。一尊是一佛二菩萨造像碑。这尊佛造像碑是上世纪80年代从大像山石窟附近发现的,为西魏时佛造像。它瘦骨清像的风格与麦积山石窟的著名雕塑相仿佛,其“东方微笑”式的造型在神秘的宗教之外,多了一层人间的烟火气息,让人心生暖意。另一尊是三级佛造像塔,镌刻于北周时期。在所镌刻的十二幅雕像中,既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形象,也有佛经故事图。造像构思巧妙,精美绝伦。

  大像山作为陇右名山,佛教圣地,自然少不了碑石的装饰与点缀。在华美的大像山上,从山麓到山顶,一路散落着羲皇故里碑、圣门石子碑、姜维祠碑,永明寺设戒碑、紫光和尚墓碑、飞云岩石刻碑、松花崖石刻碑、白云封处碑、报恩寺碑以及大像山创立文社碑记等碑刻。那些或古朴、或庄重、或典雅、或清新的碑刻,像一方方古拙的砚台,像一册册线装的古籍,沐浴过千秋佛光,浸染过万代月色,或以碑作传,或以碑传情,让千年的名山佛韵渺渺,水墨流香,让转山的游人,心旷神怡,口齿噙香,更让枯燥的历史,更为亲切,更为活泼。

  碑石,是人类神圣情感的载体。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碑刻文化”的发展史。从三皇五帝的推位让国,到历代帝王的文治武功,从文臣武将的卓著功勋,到贤达烈女的高尚德行,刻满了千百年来大大小小的碑石,见证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坚韧的性格与厚重的文明。甘谷碑石虽然数量并不宏富,但它却是中华民族碑石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跳动着活泼的历史,吟唱着岁月的故事。

  历史远去了。但碑石还在。那一通通沧桑的碑石,如一封封历史的存根,传承着文化,延续着文明,也温暖着世人的眼眸和心怀。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