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三农 正文
投稿

张掖甘州发现28粒“黑芒稻”种子 “乌江贡米”将重塑声望

2016-05-24 08:26:2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文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甘州发现28粒“黑芒稻”种子“乌江贡米”将重塑声望

  张掖市农科院专家已对其进行抢救性扩繁

  “白芒稻”与“黑芒稻”稻种。

  历史上,黑河沿岸的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因盛产贡米而闻名天下。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传统的“乌江贡米”品牌濒临失传。2015年8月,张掖市农科院专家经多方寻找,在一农户家找到了传统的乌江大米种子“黑芒稻”,并随即进行了抢救性扩繁,预计明年春季将能繁育出可耕种200亩面积的黑、白芒稻种子。

  “塞外江南”盛产“贡米”

  受黑河水的浇灌,甘州区乌江镇所盛产的“乌江贡米”由此成为张掖市一大特产,并为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赢得了“鱼米之乡”、“塞外江南”的美誉。

  据地方志记载,张掖所产稻有粳、糯两种,生长期长,品质特好,尤以乌江堡所产稻米最著名,曾作为贡米进献朝廷。然而,记者近日从张掖市农科院采访时得知,1991年,乌江镇水稻种植面积6006亩,其中插秧水稻3656亩,比1989年增加2656亩,亩产510公斤,全镇水稻总产量达到240万公斤。1993年乌江大米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到1998年,乌江全镇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之后的5年时间,由于制种玉米面积产值逐年上扬,加之许多村社实施排阴治碱项目,降低了地下水位,部分水田改成了旱田,改种成了制种玉米,乌江镇水稻面积逐年缩减。到2013年,全镇种植水稻面积不足5000亩,2015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不足500亩。

  据张掖市农科院生态高质农业研究所所长郑荣介绍,她曾带着乌江大米及国内驰名的另外三类大米前往北京一家权威专业食品营养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发现乌江大米硒含量为4.52微克/100克,而另外三类大米的硒含量均为3微克/100克,乌江大米维生素B1含量为0.13毫克/100克,而其他三类大米都仅为0.02毫克/100克。

  记者从甘州区相关部门了解到,虽然乌江镇气候和土质非常适宜大米种植,且乌江大米营养丰富,品质极高,但乌江镇生产水稻面积有限,种植土地资源稀缺,定位还在低端、大众化消费水平,实施品牌战略不够,效益低下,由此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农家发现28粒“黑芒稻”种子

  张掖市农科院院长刘建勋告诉记者,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是乌江镇生产的大米即为“乌江大米”,但实际上与传统的“乌江贡米”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只有真正找到原始的乌江大米地方品种,才能重塑“贡米”声望。

  然而,寻找乌江大米地方品种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由于产量低的缘故,乌江镇周边的稻农早已改种其他产量高的品种稻米,地方品种已经有四五年时间无人耕种了。从2013年开始,刘建勋一直在四处打听种植原始地方品种的稻农,毫无结果。他后来又跑遍乌江镇粮管所、镇政府、稻农家寻找原始种子,仍然是无功而返。

  2015年8月的一天,张掖市农科院副院长吴子孝向刘建勋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与乌江镇紧邻的靖安乡新沟村五社稻农曹学林始终坚持种稻子,也许还有保留有原始的乌江大米种子。刘建勋急忙赶往曹学林家中,然而58岁的曹学林告诉刘建勋其不种稻子也已经有5年时间了,原始稻种他家可能也没有了,并称他家如果没有原始稻种,乌江大米的原始地方品种或许就绝迹了。

  就在刘建勋心灰意冷之时,曹学林突然喊来自己的老伴,老两口回忆家中似乎还有一口袋5年前的稻米,收获时曹学林曾经发现过几株乌江大米原始的“白芒稻”与“黑芒稻”散落其中。几人迫不及待地搬出口袋,在数以万计的稻谷中翻找着“白芒稻”与“黑芒稻”的踪影。刘建勋随即购买了曹学林的这袋大米,召集农科院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忙活起来。最终,一口袋稻米最终只找出28粒“黑芒稻”,2000多粒“白芒稻”。

  明年可耕种200亩“乌江贡米”

  找到28粒“黑芒稻”种子,刘建勋如获至宝,抢救濒临灭绝的“乌江贡米”有望了。

  2015年10月,刘建勋指派一名技术员带着“白芒稻”与“黑芒稻”种子前往湖南省农科院海南繁育基地进行扩繁。考虑到种子路途丢失等安全因素,刘建勋也做了预案:技术员离开张掖时随身携带的“黑芒稻”种子只有14粒,另外的14粒是用特快专递方式邮寄至海南的,最终28粒稻种安全抵达海南省。

  刘建勋告诉记者,就在农科院全力抢救濒临灭绝的“乌江贡米”的同时,甘州区政府组织甘州区农业局、张掖市农科院、乌江镇政府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宁夏、东北考察学习,并表示将全力以赴发展乌江大米这一传统的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将历史悠久的“乌江贡米”继承创新,重振品牌。

  今年4月初,通过海南繁育基地扩繁成功的“白芒稻”与“黑芒稻”稻种带回张掖,科研专家立即进行了育苗工作,5月在乌江镇平原村、永丰村进行了育苗、插秧工作,种植面积仅为0.4亩,但今年秋天收获的稻种继续在海南进行扩繁。明年春天,预计能扩繁培育出可耕种200亩面积的“白芒稻”与“黑芒稻”稻种,在乌江镇耕种。

  “生产有机米必须用特定的品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生产方式紧密结合。”刘建勋告诉记者,经过多方走访乌江镇老稻农得知,上世纪80年代以前耕种的乌江大米,根本不施用化肥、农药,甚至连农家有机肥都不施,只是提前在水稻田里沤进田间地头的黄毛柴或苦豆子等植物发酵为肥料,插秧之前稻农赶着牛在水田里踏地即可种植。因此,此次插秧前,科研人员也是严格按照以往传统的种植方式分步骤进行了沤地、踏地等工作,期望生产出高品质的“乌江贡米”。

  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曹勇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张文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