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正文
投稿

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十二五”时期甘肃群众体育发展回眸

2016-05-16 08:20:02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十二五”时期我省群众体育发展回眸

  记者 李满福

  无论在城市街道社区,还是乡镇村落,都可以见到形式多样的健身设施;有了场地,有了健身带头人,参与锻炼的人自然比以往要多。这五年,我省群众体育的稳步发展,已经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

  翻开刚刚出炉的一些数据,些许可以反映出我省“十二五”时期群众体育工作取得的成就。

  身边的组织

  在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大背景下,我省各市州已经全部实现了全民健身“三纳入”。从2012年开始,省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投入全省群众体育的各类资金连续四年保持在1亿元以上。省政府从2011年开始,连续四年投入3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用于全省建设1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体育惠民工程。省、市、县三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也按照规定和要求,60%以上用于全民健身事业,有力地保障了各地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在我省部分市县,热心于体育的社会、民间力量不断介入当地体育事业发展,每年都有上千万元民间捐助资金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参与体育、全民办体育产业已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我省的省级体育单项协会和行业体育协会已发展到64个,市级体育单项协会226个,县级体育单项协会360个;86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体育总会,全省晨晚练点超过6000个。

  作为群体体育带头人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到57601名,也就是说我省每万人中,就有2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些活跃在城乡的体育“好家子”,悄然带动了当地的健身潮。

  身边的场地

  没有身边的场地,群众健身就无从谈起。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是多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工作汇报中的一项内容。在每个全运会周期结束后的第二年,省体育局都要组织召开一次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如何让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总是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话题。其中涉及群众体育的核心问题,就是体育场地设施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2006年,甘肃省提出了实施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各方面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按照该长廊建设的要求,市、县、乡、村都要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体育场地。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功能各异的健身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式多样的健身路径、健身设施星罗棋布,遍布陇原大地。甘肃做法,还在全国群体会上进行了经验介绍。

  截至2015年底,全省14个市州中,有12个市州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体育馆。11个市州建成公共体育场;86个县(市、区)有49个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体育馆,占全省总数的57%。58个县(市、区)建成公共体育场,占全省总数的67%;1228个乡镇文体活动站全覆盖,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提升工程346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体育惠民工程500个;建成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012个,占全省总数的69%;建成全民健身路径5475套、全民健身户外营地15个、笼式足球场55个、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158个。

  身边的活动

  有了身边的组织和身边的场地设施,就有身边的活动。

  这些年来,全省各地以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坚持推进“五个百万人群”健身行动,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在陇原”系列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群众对此拍手称快。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省各级组织累计开展规模性全民健身活动2500多次,参与人次近700万。

  在举办的各种有特色的健身活动中,有些已经形成品牌,有的赛事活动已经开始吸引省外甚至国外选手参加,成为宣传当地文化旅游的一个新平台。

  这些品牌赛事活动中,连续举办了26届的兰州元旦黄河冬泳表演活动,已成为兰州市每年迎接新年的主打体育活动;举办了10届的瓜州“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9届的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和5届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比赛等重大赛事活动,已经成为甘肃向外推介的品牌赛事。此外,金昌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张掖汽车拉力赛、张掖户外运动节、临潭冶力关拔河公开赛、平凉崆峒武术大会等,都是每年“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列入节会的品牌赛事。

  品牌赛事的举办,带动了更多群众参与性强的赛事活动的开展。在这些活动中,老百姓不再只是看客,而是参与者,他们在这些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养成了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