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为地处丝绸之路咽喉的甘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建设非常重视,制定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和《甘肃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确立了我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两个方案最基本的要素和内涵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是“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根本落脚点。
国与国的交往和互通,只有通过语言这一桥梁和纽带,才能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甘肃长期以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省份,外语语种建设既无历史的渊源,也无地缘的优势,语种建设的滞后状态尤显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种有限,覆盖面不足。全省高校目前所开设的语种只有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等8种,与“一带一路”所需语言尚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英语、俄语等可作为一些国家的通用语,但不像母语那样可以“直抵人心”,不具备母语所特有的迅速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优势,因此,只有使用对方的母语与之交流,才会更加容易产生心灵的碰撞,更容易增进相互间的理解,更容易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更有利于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二是除英语外,其他语种的招生人数非常有限。近年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等三个语种每年毕业生仅有30人左右;法语和阿拉伯语在100人左右。三是各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基本相同,即纯粹以语言人才培养为目标,这种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很难满足未来甘肃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中对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的需求。针对甘肃高校外语语种开设现状,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做好相关语种人才的储备工作:
一是广泛调研,明确“一带一路”战略中与我省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和语言。“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不同的省份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经济需求及文化氛围的差异,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会有各自相对稳定的对象国。对于语种的需求会随着各省合作伙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搞清与甘肃在文化、经贸、科技及工程建设等方面合作最为密切的国家及其语言,是我们制定语种建设规划的第一步。
二是根据需要的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设置语种。语种设置工作应按照需求量的大小,在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下,认真论证,全面规划,有序稳健地推进。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既要着眼当前,也要兼顾未来,既要考虑甘肃的语种现状,也要通观全国的相关专业分布,既要抢抓机遇,也要避免“一窝蜂”,使所设语种能够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防止某些语种因盲目开设而在短期内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人、财、物的浪费。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我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各高校的语种建设。
三是各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在外语人才培养上错位竞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可以预见,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中,对外语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将会呈现出多元态势,既需要通晓当地语言、熟悉当地文化、政治、历史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掌握国际法和对象国法律以及能够在科技、经贸、工程、医疗等领域从事翻译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对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各高校将外语专业与各自的优势学科结合起来,在不削弱外语专业人文特性、不降低学生人文素养、不影响语言水准的同时,按照外语+专业(双学位)、外语+辅修、外语+专业知识的模式,以“语言领先、专业渗透、方向交叉”的原则,走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语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应主动适应甘肃企业“走出去”的需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完善多元课程体系,确定“复合”的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符合甘肃需要的外语人才。
四是以“专业+相关语种”的方式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对外语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语言作为经济以及社会资源的意义日趋显露,对语言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趋势。我们应本着开放、认同、尊重的心态,根据我省经济建设的需求,做好不同语种的建设工作。处于中国西北内陆腹地的甘肃,被“一带一路”战略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大批企业正在走出国门。语言应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架起通畅便捷的国际合作桥梁,不断拓宽甘肃的国际合作“边界”,让甘肃的企业走得更远,走得更快,在更多的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意义深远,对甘肃蕴藏着无限的机遇。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基础保障和先导工程的语言对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重要作用,前瞻性地做好语种建设工作,为“一带一路”提供合格的外语人才,促进甘肃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作者系兰州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