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正文
投稿

兰州制定一系列治污措施 “冬防”期间公务车单双号限行

2016-03-25 08:34:53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兰州市依据《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制定一系列治污措施

  “冬防”期间公务车单双号限行

  中国甘肃网3月25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记者 徐静雯)根据环保部关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要求,兰州市环境保护局委托南开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以及兰州市环境监测站开展了《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2014-2015)项目。昨日上午,兰州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研究成果,目前兰州市城区PM10、PM2.5中扬尘污染较严重。针对此情况,兰州市将由原来的燃煤污染防治向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转变。

  此外,兰州市正在开展的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在统计预报上,市民可看到未来1至3天甚至是1至7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1来源分析

  大气污染源扬尘占比达32.5%

  兰州市全年PM10的综合来源解析结果:本地污染中扬尘“贡献”最大,占比32.5%,其次为餐饮油烟、农业生产和机动车尾气。

  兰州市全年PM2.5的综合来源解析结果为:扬尘、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分别占到了24.9%、20.5%、17.8%、18.8%,其他源类排放占18%。此外,区域来源(外来输入性污染)占兰州市全年PM10浓度的6%;PM2.5浓度10%。

  记者了解到,南开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以及兰州市环境监测站,主要在兰州四城区分别选取5个受体采样点,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同步进行手动PM10和PM2.5环境受体样品采集分析。2015年12月环保部会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对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成果进行论证。

  2治污举措

  PM10、PM2.5浓度同比下降

  据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贾锐介绍,针对兰州市颗粒物结构发生的变化,兰州市将积极调整治污工作重点,由燃煤污染防治向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转变。目标将以PM10、PM2.5为重点,协同防治二氧化氮、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确保优良天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排名次稳定在中游,PM10、PM2.5浓度同比下降力争低于全国平均浓度,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浓度达标,让广大市民切实感受到市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下一步,兰州市将通过压煤、减排、降尘、控车、增容、严管等多方面措施对治污染,争取2017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低到60%以下。

  3其他措施

  提升“生态增容”效应降尘抑尘

  据统计,兰州年均沙尘影响次数在5~25次之间,常年影响天数在11~48天之间,沙尘天气造成可吸入颗粒物瞬时最大浓度4000微克/立方米,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受沙尘影响程度最深、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

  新举措:兰州市将推行县区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离任审计,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程度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指标,并向社会公开。

  ●生态治污:1.在兰州上游区域合理规划,建立较为齐备的防风固沙林体系,从源头削减兰州春季沙尘侵害。2.加速园林城市创建加快建设市区沿黄河百里生态绿色走廊,见缝插绿,增强抵御外来沙尘天气影响能力。3.打通城区断头路,畅通道路排水管网,改造城区绿化带,使绿化带土面低于路面。

  ●机动车尾气方面:1.推进公务用车新能源化进程,“冬防”期间公务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措施。2.年底油、车同步施行国Ⅴ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立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中心,对机动车尾气统一实行过程和末端监管、治理。

  多项治污举措

  1.主城区不再布局新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冶炼、水泥、平板玻璃以及原煤散烧锅炉等污染项目。

  2.四区政府将通过“棚户区”改造拔除居民小火炉,力争到2020年居民小火炉数量下降50%以上;

  3.强制性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不落地收集,取缔城区及周边自然形成的生活垃圾堆存点。

  4.加快二热电厂异地搬迁和兰州石化搬迁,统筹推进城区火电厂等重污染企业“出城入园”。

  5.启动主城区低温核供热项目的论证实施,以替代目前城区三大电厂联产热源。

  6.实施兰石化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消除西固地区季节性光化学烟雾现象。

  7.对城区餐饮业实行清洁能源替代和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

  8.将扬尘防治资金纳入建筑单位工程预算,制定施工扬尘保证金、施工车辆准入制度。

  9.严控大型削山造地等土方作业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全封闭围挡,严禁敞开式作业。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