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正文
投稿

【智库建言】寄语全国“两会” 高度关注民生

2016-02-15 09:34:23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转变住房保障方式加速去库存

  何苑

  去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连续出台鼓励和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扭转了甘肃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连年下跌的形势,兰州等地住宅市场明显回暖。但不容忽视的是,我省房地产开发速度仍在放缓,待售面积不断堆积,部分市州库存问题严重,商品房去库存压力不断加大。“十三五”时期,全省将有3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大量转移人口在市县就地就近城镇化,加快了省内城镇人口的聚集,城镇住房需求将逐步释放。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应转变住房保障方式,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以供给侧改革扩大有效需求,打通商品房与保障房的供需通道,加速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保障全体居民的住房需求。

  1.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扩大保障房覆盖面,支持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常住流动人口等的住房需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需求。

  2.打通棚改安置房与商品房市场流通通道,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各市、县政府因地制宜,可通过网上公布本地房源信息、发放“购房券”等方式,引导棚户区居民选择货币化安置并自主购买商品住房,消化库存,满足群众多样化居住需求。在商品房库存较多市县,应停止或减少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将存量商品住房作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源。

  3.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公租房分配入住,适当放宽户籍、住房、财产和收入等准入条件,切实保障无房职工、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中低收入常住人口、进城落户农民的住房需求。鼓励各类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

  4.强化地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责任。给予各市州政府房地产调控以更大的自主权与灵活性,因地制宜,允许各市州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实际,“分类施策、分城施策”,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实际,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对退出宅基地进城购房的农民,当地政府可按其退出合法宅基地的面积,给予一定的奖励。

  5.扩大公积金的覆盖面和使用效率。实行灵活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达到一定时限的,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探索建立适合流动人口持续缴纳、转移和提取使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6.建立和完善全省房地产市场动态监测长效机制。完善各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提高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水平。摸清房地产库存底数,因城施策、因量施策。完善房地产信息分析与发布制度,通过公共媒体及时发布房地产市场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所所长、研究员)

  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公益性投资

  包国宪

  加大对西部地区公益性投资的战略意义在于:

  一、彻底改变西部地区民生建设最为薄弱的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报告2014》显示,2011-2013年间民生指数排名后十位的省份基本处于西部地区,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处于最后五位。因此,只有加大投资力度才能突破区域发展瓶颈,改变西部的落后状况。

  二、在全国经济发展趋缓的状况下,西部地区却是高增长区域,而且个别领域潜力巨大。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放缓,边际收益下降,投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但对西部而言,不是缺需求,而是缺供给。从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切入,既能提高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效率,又能提高西部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有针对性地解决西部产业发展乏力的困局。

  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基于地缘优势,西部地区尤其甘肃,是联系亚欧大陆桥的战略通道与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更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核心地缘战略地位和很大投资潜在效益。

  为此,特提出以下四项政策建议:1.投资应进一步向西部“夹心层”地区倾斜。“夹心层”地区是指经济自身造血能力差,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又不足的地区。甘肃属于典型的“夹心层”地区。周边省区中宁夏、新疆为民族地区,青海大部分地区亦实施民族自治,从而能够得到国家各项政策倾斜,陕西三产基础较好,经济自身造血能力较强。而甘肃既有极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又特别需要投入支持,使这一区域的战略功能得到强化,改变西北的发展“夹心层”局面。

  2.重点向教育、医疗、环保、信息服务等领域倾斜。一是在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着力加大对初、高等教育机构与设施的投资,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实用人才短缺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大医疗卫生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医疗设施、人才队伍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投资;三是从国家层面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促进地区三产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缩小这一领域内的东西部差距。

  3.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一是简政放权,从准入到后续政策扶持给予社会资本参与民生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便利;二是通过国有资本,特别是中央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广产业基金等创新融资模式,破解地方财政困局;三是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政策,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四是从国家层面给予西部,特别是甘肃项目在贷款政策上的倾斜,使PPP模式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民生与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4.完善投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近些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已经在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成果显著,但也时常出现以下问题:大楼建得好,内配跟不上,迟迟无法投入使用;信息化设备配置完善,但缺乏必要的日常维护经费,最终沦为摆设。因此,国家应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民生类项目投入的基础上,给予当地一定的日常维护资金储备金,以保证先期投资能够达到效果,让改革成果更快、更好地惠及西部人民。

  (作者为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文章来源: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