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秦延安:舌尖上的年味(图)

2016-02-15 08:22:2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喜迎新年 欢度春节

  原标题:舌尖上的年味

  苗青 摄

  当严寒撞破腊月的大门,年的味道就如发酵的烧酒越演越烈。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城里乡下,家家户户,都在精心准备着过年。也许是因为天寒地冻,吃上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才是团圆的温馨;或许是因为辛苦了一年,在短短的几天假期内用丰盛的饭菜犒劳一下自己,美食总是新年里最红火的景观。

  作为一年的结束和一元的复始,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异常神圣,而要表达这种庄重的心情和喜庆的气氛,就离不开吃。虽然现在吃喝不愁,采购也异常方便,但千百年来舌尖上才有年味的习惯却从未改变。

  记得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放开胃口大鱼大肉地饱餐一顿,于是,盼年的心情就如犀利的寒风,在悠长的冬日里尽情肆虐。经过漫长的守望,年的脚步终于在吃五豆、喝腊八粥的芳香中,越走越近。

  尽管生活拮据,但对于过年,父母亲都会毫不吝啬地奢侈一把。磨豆腐、压挂面……凛冽的寒风丝毫挡不住村人备年货的热情。随着各种食材的进门,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不必是名贵的吃食,单就是那些家家家户户必备的各色手工美味,便足以担当。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包粽子、炸油糕……从烟囱里钻出的各种香味让乡村里满是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这天,母亲很早就忙开了。烧水、择菜、洗菜、刮皮、切肉,哐哐的切菜声、咚咚的剁肉声,让一家人都如转轴似的忙开了。父亲负责烧火,母亲掌勺,而我们就帮着打下手。随着滋拉的声响,热锅沸油烹炒着各色菜肴,母亲将自己熟稔的手艺发挥的淋漓尽致。很快地,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便鱼贯而出,不一会便摆满了桌子。凉的热的,荤的素的,咸的甜的,异常丰富。一家人围在桌边,其乐融融,把酒举杯,畅述心愿。那杯中的酒,已经不是酒,分明是浓浓的血脉之情。那一桌饭,已经不是一顿饭,而是一份真实的情感以及蕴含在吃里面的独特年味。

  吃过年三十的晚饭,母亲又开始剁馅和面,准备大年初一的饺子……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依然离不开吃。家家户户都拿出自家的看家菜招待客人,让人吃的满嘴流油,直打饱嗝,而主家还在不断地奉劝。这些浓缩着真挚情感的各色美食,不仅培育着我们的味蕾,更是喂大了乡人的品格,让每一个新年都变的暖暖的。

  多年后,当我远走它乡,不断漂泊时,才知道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过年的特色美味。不管是老北京的豆儿酱,吉林的德固,还是山东的糖瓜粘,湖南的年糕,或是广西的米饼,重庆的扣肉,但就四川的全鸭、全蹄髈,就惹人馋。“全”寓意着一家人齐齐整整,合合美美,团团圆圆。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美食,不仅是当地人年年过年时餐桌上的欢腾,更是传统。

  如今,虽然日益富足的生活,割裂了许多文化,但血与脉的亲情却总是割舍不断。虽然围在灶台前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她们手把手传承的地方过年特色味道却从未改换。用心做菜,四溢的香气呼唤着离巢的候鸟。举家团聚,欣慰怡然。年味亦是那个年味,不在舌尖在心间。它让我们给生活的奔波找了一个温暖的借口,那就是回家过年。

  秦延安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