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白银 正文
投稿

【见证“十二五”展望“十三五”】白银绘就“十三五”经济发展宏伟蓝图

2016-01-29 09:33:39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突出脱贫攻坚重视民生改善【见证“十二五”展望“十三五”】白银绘就“十三五”经济发展宏伟蓝图

  记者 李保荣

  在近日召开的白银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市长张旭晨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主要目标、重大支撑工程及保障措施。

  “十三五”时期,白银市将以创新驱动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要路径,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实施“八大战略工程”,建设“一市五区七基地”,全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城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的繁荣文明新白银。

  “十三五”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

  突出脱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以三个六盘山片区特困县为主,加快推进引洮会宁供水、新一轮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骨干水利工程,实施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兴电灌区扩容改造、景电三期景泰片区电力提灌等工程,开发整治土地10万亩,建设全省生态移民示范区。完善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整村推进,实现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体系。

  发展农村富民产业。构建“一带两区”特色农业区,以沿黄灌区为主,发展设施养殖、优质瓜菜、现代制种等产业,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带;以高扬程灌区为主,发展节水种植、草食畜牧、特色林果等产业,建设立体复合型农业经济区;以南部旱作区为主,做大做强马铃薯、小杂粮、玉米、饲草等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旱作特色农业经济区。实施“四个100万亩”和“两个高效”工程。依靠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标准化规模种植基地30个、养殖场(小区)300个,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为载体,加强与上海张江等园区合作,聚集创新要素,塑造发展优势。构建创新体系,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型企业200家;成立白银新材料研究院,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5个,积极争创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城市;投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以上,筹措担保基金9000万元,用于扶持创业创新。实施商标品牌培育战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5%。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主攻新材料及制品、新能源及配套、新型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0%。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碳纤维材料、凹凸棒石材料、硅材料为重点,建设西部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以煤气化联产技术为核心,发展煤制合成气、煤制芳烃和烯烃,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增值和循环利用。以兆瓦级叶片、非晶合金变压器、内馈节能电动机、新型电线电缆和超导电缆、矿用设备为主,发展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大型采矿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提高规模和质量。加快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传统产业中高端化,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有色金属产业:新增铜冶炼产能30万吨,铜铅锌冶炼产能达到130万吨以上;化工产业:建设银东循环化工园,壮大以TDI为核心的光气化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含能材料生产研发及聚氨酯产业基地;能源产业:新增火电装机350万千瓦、水电装机68万千瓦,总装机达到1050万千瓦,形成煤炭、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并举的综合型能源产业体系,建设西部综合能源开发转化消纳基地;陶瓷建材产业:重点发展中高端陶瓷制品、新型墙体材料,建设西部陶瓷建材产业基地。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突出夯实基础,增强发展承载功能

  构建区域交通体系。提升公路等级,改造国、省道,畅通县、乡道,新改建公路4762公里,基本形成连接通畅、高效便捷的市域公路体系。配合实施包兰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干武铁路增建二线工程,推进环海中、白银至平凉、环兰州城际会宁至平川段等铁路连通工程,构建“三横三纵”铁路交通网络,打通白银东西、南北铁路连接通道。建设白银支线机场,扩大交通辐射半径。

  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完善城区道路网,建设市区道路17条。抓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逐步实施平川、会宁、靖远、景泰城区地下管廊工程。完善供水、供热、供气管网体系。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推进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左右。加快省、市、县各级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及部分重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成为特色小城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以瞭高山、寿鹿山、哈思山、屈吴山、铁木山为主建设生态保护区,以风沙危害区、水土流失区、土地盐碱区、工业破坏地恢复区为主建设生态治理区,以人口聚集区域为主建设生态优化区。新增造林封育面积1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1%。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2平方公里,新修梯田44万亩。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环境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进一步下降。

  突出民生改善,促进共享发展

  多渠道增加就业。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到非公经济组织就业。加强新生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60%以上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标准化办园,有学前教育需求的行政村实现幼儿园全覆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免费就近入学。鼓励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资源共享。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健康白银建设,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全面推进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

  健全公共文化体系。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改造提升乡镇文化站9个,建成“乡村舞台”700个。强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更好地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