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正文
投稿

兰州:天气变暖销路单一 软儿梨大量滞销

2016-01-26 09:38:1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喜迎新年 欢度春节

“霸王冷”来了!你的故乡还好吗?

  原标题:“街头冻成冰棍却盼天再冷一些”追踪

  天气变暖销路单一软儿梨大量滞销

  解决问题岂能只靠晚报读者心肠软

 面对积压的软儿梨,果农一脸愁容。

  1月23日,罕见强冷空气持续席卷全国多地,并导致大范围降雪,中国北方和南方多个地区气温跌破历史最低值。本报和指点兰州APP同时刊发《街头冻成冰棍,却盼天再冷一些》,什川果农翟锡智为了卖软儿梨,宁愿站在没有阳光的阴影下到天黑,他希望兰州的气温再冷一些。因为只有低温持续,他存放在什川家中的3000斤软儿梨才不至于融化。事实上,在这个寒冷早晨,什川镇有数百果农和翟锡智一样站在兰州街头,冒着严寒售卖软儿梨,年龄最大的卖梨妇女已过七旬。那么,软儿梨滞销会带来什么后果,其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解决之道呢?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前往什川镇进行了走访调查。

  报道感动网友纷纷上街购买

  本报报道刊发后,很多网友在自己的微博、微信朋友圈转发了本报报道,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果农卖梨。

  读者张先生打进热线4286666说,这篇报道非常感人,希望晚报今后多做这样的报道。感动之余,他动员了自己所有的亲友上街去买梨。

  对古梨园特别关注的作家李西歧微信回复:我已将文章转发上百人群。心忧炭贱愿天寒…我刚才买了五斤软儿梨。愿更多的朋友帮助农民兄弟姐妹。网友小月说自己胃寒,吃不了凉的,直接给记者发了10元的微信红包,希望记者替他买上几斤。

  网友萍水相逢深情回复:夜幕即将降临,天气更加寒冷,风更加彻骨,大街上匆匆的人们都在走向温暖的家中,而我的什川老乡们还守着他们的手拉车卖软儿梨,我不敢看他们的眼,那是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我不敢看他们的脸,一张张脸已冻得紫青。转眼就要过年了,他们的心没有过年的喜悦,充满了焦急和忧虑,春节一到,天气回暖,没卖完的软儿梨就将消化成水,谁能帮帮他们,让他们也能过个温暖快乐的春节。

  没有加工企业销售渠道单一

  魏政名是什川本地人,长年从事果品经营,他告诉记者,今年是近年来少见的丰收年,据初步统计,全镇的软儿梨总产量不下300万斤,而往年不过200万斤。到现在,全镇的软儿梨还有近一半没有销售出去,而老天留给什川果农的销售时间只有10天左右了。就这,皋兰县其他乡镇的产量还没有估算在内。

  什川镇早年有一个果品加工厂,也曾经加工过软儿梨汁饮品,但这个厂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倒闭了,到现在,不仅什川镇,整个皋兰县都没有一家果品加工厂。所以,除了外销,这里所产的果品基本没有出路。

  目前,全县只有两家冷库收购、存放软儿梨,可这两个冷库的容量十分有限,就算不存储其他果品菜品,只存放软儿梨,“撑死也不过20万斤”。加之软儿梨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果品不能长途运输,所以,软儿梨的销售主要还是依靠果农进城自销。

  软儿梨不像别的果品,可以随时出售、长久存放。软儿梨采摘后,要在寒冷天气下冻硬变黑后才能出售,在天气转暖前必须售完,不然就会化冻成水。

  “现在已经是四九了,兰州话说‘五九六九、精屁股娃娃拍手’,到过年天就热了,软儿梨就全化了……”魏政名说。

  城管管得太严,果农盼望多些宽容

  在什川镇上车村魏月明家,女主人带记者观看存储的软儿梨。只见在古梨园中,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约有六七千斤黑色的软儿梨放在这里。她告诉记者,大概十天前,天气变暖,表面冻住的软儿梨就化了。放软儿梨的架床上在流水。这两天天冷了,梨又冻住了。

  据了解,卖梨果农每天的销售量仅200斤左右。如果这样算,魏月明家的软儿梨卖完还需一个多月时间。现场的什川果农魏永波告诉记者,从每年气温变化看,什川低温天气最多可能还有10来天时间。

  之后,记者又来到长坡村、南庄村查看,有不少家都还存有数量不等的软儿梨。果农都在积极想办法。

  魏永波带记者采访时说,前几天气温回暖软儿梨融化,好多果农心急如焚,原本卖每斤三元左右的软儿梨只好每斤六七毛钱贱卖了。果农损失很大。

  此外,众多果农也反映,这几年,兰州清退了很多马路市场,他们进城卖果子都没有地方去。进到封闭的市场里卖,一是没有固定的摊位,二是市场里往往太热,软儿梨无法存放。所以,大家不得已和城管打起了“游击战”,他们都希望,在这不到一个月的售卖时间内,政府和城管能对他们宽容一些。兰州晚报记者蔡宁祯魏著鑫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责任编辑:刘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