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此飞舟博浪行
羊皮筏子赛军舰,拾起轻舟负半肩
其实,皮筏的制作原料除羊皮外,还有牛皮。这样,皮筏也就有牛皮筏和羊皮筏两种。牛皮筏用牛皮脂编组而成,其操作程序是先将皮胎在水中泡软,如遇筏上载运羊毛,即在皮胎内装满羊毛,扎紧口子,再用大木椽6根,小木椽40根作骨杆,然后将皮胎串起来;如筏上不用羊毛时,皮胎内即装麦草,又称草筏子。当时,最大的牛皮筏需用牛皮胎120个,筏身长25米,宽7米,筏上装设六把桨,一般载重量是20吨,也有达30吨的。羊皮筏的制作程序大致和牛皮筏相同,平均每只灌入清油四两和盐水少许,然后用人工吹胀扎口,同样用大小木椽作骨杆,将皮胎串连而成。当时,最大的羊皮筏需用皮胎600个,筏上也安装6把桨,筏身长22米,宽7米多,载重量与牛皮筏差不多。这两种皮筏都是长途运输工具,如由西宁到兰州,再由兰州经宁夏到包头等处。另外还有一种小羊皮筏是用十多个羊皮胎组成的,由一个人驾驶,其用途是承担兰州附近河道上的短途运输,如由新城、河口—带往兰州市区送瓜果蔬菜及渡运黄河南北两岸的往来行人。在黄河沿线的各个渡口,都有这种小皮筏转渡行人。
本世纪初,黄河上的筏子主要承担的是商业运输任务,所运物品大都是羊皮、羊毛、水烟和药材,附带着也运输旅客和其他如猪鬃、肠衣等土特产,但为数不多。这些物品过去多由皮筏运输到包头后,再经火车转运到津、沪等地。当时的羊毛生意最为红火,仅兰州一地就集中了五六十户跑长途的筏户。
兰州至包头间的皮筏运输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兰州水北门一带是皮筏靠岸检修和筏工上岸休息的重要场所。每年春秋两季,这里皮筏笼如云,遮盖河面数里,黄河两岸熙熙攘攘,蔚为壮观。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皮筏运输的重点工程在军用品方面。1940年冬,甘肃省驿运管理处还组建了“水上运输队”,主要给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和绥远陕坝一带的傅作义部队运输弹药、汽油等,有时还运输壮丁。
甘肃皮筏还承担过粮食运输和邮件运输任务。40年代初,兰州口粮告急,遂从临洮筏运口粮7000石。从1930年秋天开始,兰州邮务管理局又多次雇用皮筏运输兰州至包头的皮毛包裹。兰州至包头,水程1880公里,兰州下游数里,峡多水急,至靖远时水流稍缓;再往下,各峡水流湍急,怪石峥嶸,或露出水面,或隐藏水底,行筏极为艰难。皮筏顺流而下,少则15天,多则20天,方抵包头。1948年lO月5日,甘宁青邮政管理局曾开出两筏载运包裹3吨,前往包头,遂将邮包卸在陕坝。后来又往包头运过一次邮件,中途卸在了宁夏。1950年4月7日,甘宁青邮局还与筏户签订过兰州至包头利用皮筏水运羊毛包裹的合同,此后黄河皮筏运邮便结束了。
解放初期,在政府的领导和大力帮助下,甘肃的皮筏运输曾经一度得到发展,皮筏还多次承担了大型机件的运输任务。如1954年至1956年,天兰铁路通车后,所有运往宁夏石嘴山等处矿厂的大型机器设备,由火车运到兰州后,多数是用皮筏转运的,1957年后,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兰宁、兰包铁路通车后,在这条线上的水道运输,就被火车替代了,因此皮筏的长途运输即告停顿,筏户们都转业了。现在仅能在兰州河段上看到的旅游用的小筏,可视为皮筏运输的遗声。
黄河筏运尽管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黄河上曾出现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仍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黄河中上游地区丰厚的文化积淀。著名作家袁鹰在《筏子》中描述道:
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滚滚大河相称。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的人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啊,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近人高一涵有诗咏道:“船自方方囊白圆,小于舴艋疾于弦。日斜影散人归去,拾起轻舟负半肩。”据《百年甘肃》
皮筏,是古代至近代甘肃黄河上游水上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也是别具一格的一种运输工具。黄河上的皮筏运输,起源甚早。在《后汉书》中就已经记载了护羌校尉邓训“缝革囊为船”,在青海贵德载兵横渡黄河的情形。《水经注,叶榆水篇》、《晋书·慕容垂载记》中也有用皮筏运兵的史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蛮子朝》诗中则有“泛皮船兮渡绳桥”的诗句,而大规模的皮筏运输则是近代。至于皮筏的制作,史料也有记载,《宋史,王延德传》说:“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