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三农 正文
投稿

甘肃粮食 “十二连丰”的背后

2016-01-13 07:39:4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亚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陇周刊(2016年 第2期)

行进陇原-三农故事

  原标题:甘肃粮食“十二连丰”的背后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稳步提升,不仅意味着我省粮食安全比以往更有保障,而且实现了全省粮食生产由总量基本平衡到有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一个根本性变化和历史性成就,也是全省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粮食生产之所以实现“十二连丰”,与我省优惠政策扶持到位、重大技术落实到位、病虫灾害防治到位密不可分。

  据统计,2015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1171.1万吨,增加12.5万吨,连续12年实现了丰收。不仅如此,我省粮食生产已经连续9年增产并创历史新高,特别是从2011年起,连续5年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先后跨越了900万吨、1000万吨、1100万吨三个大台阶,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空前加大,再一次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甘肃终于迎来了粮食生产史上的黄金时期。2015年,我省先后实行了粮食生产目标管理,将粮食生产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省里的要求和工作安排,开展了以顶凌覆膜为主的春耕备耕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积极性,我省重点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国家和省里扶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合作社、种粮企业发展粮食生产,进一步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时效性,稳定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全省粮食安全。据统计,2015年,国家和省里累计投入粮食生产方面的资金达34多亿元。

  缺水是我省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甘肃人民探索总结出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兴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为旱作农业区广大农民稳定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出路。近年来,我省旱作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反复试验研究,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抗旱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困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的瓶颈逐渐被突破,探索出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等技术为一体,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近5年来,全省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6741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800万吨。在此基础上,又成功总结探索出了增产效果均十分显著的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和黑膜全膜双垄沟播(侧播)马铃薯生产技术,形成了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体,以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和黑膜全膜双垄沟播(侧播)马铃薯生产技术为补充的旱地粮食生产技术体系,成为新时期全省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为我省粮食“十二连丰”立下了汗马功劳,已成为我省抗旱增产、防灾减灾和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法宝”,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发展树立了样板,我省也因此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为虫口夺粮,我省围绕“一喷三防”统防统治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体系,为全省粮食生产连创新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仅在2015年,我省就先后制定下发了当年《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方案》、《全省小麦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方案》、《全省冬小麦“一喷三防”实施方案》、《全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方案》;安排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一喷三防”和统防统治资金5700万元,马铃薯晚疫病防控资金2000万元。各级农牧部门尽早动手,以冬春麦区小麦重大病虫害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为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强化资金监管,加快工作节奏,防治小麦、玉米、马铃薯病虫害达6010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80.8万吨,为粮食生产筑起了坚固的安全线。

  此外,针对甘肃干旱多灾、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全省上下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坚持压夏扩秋、压劣扩优,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等高产稳产大秋作物,促使我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日趋合理;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使我省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粮食生产产出率得到提高,有效保障了高产稳产面积,这些都为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杨亚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