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正文
投稿

【精准扶贫共奔小康】平凉探索“文化+农业”扶贫模式

2016-01-15 10:40:49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扶贫攻坚 致富老区-甘肃在行动_中国甘肃网专题

  原标题:【精准扶贫共奔小康】平凉探索“文化+农业”扶贫模式

  记者 惠程华 通讯员 范玉龙

  平凉市在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和农业创意文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农业生产新业态,为农村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开创了新的途径。

  特色景点美起来

  平凉市把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培育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根本目标,挖掘区域文化特色,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生农业,开发生态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垂钓休闲等新业态。

  平凉市结合文化扶贫,精心打造了泾川县红河乡田赵村、泾明乡白家村等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品村庄,培育形成了崆峒区寨子街村、赵堡村、史家沟村、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等一批集休闲娱乐、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树立起了崆峒区花所乡天源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等文化农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建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农家乐”213户,建成农耕文化展馆10个,带动1万人就业。

  特色文化景点的形成,为全市精准扶贫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为农民增收搭建起了一个新的平台。

  文化集市火起来

  近年来,平凉市通过深入挖掘独特的文化资源,广泛宣传推介具有平凉特色的民俗工艺产品,培育壮大了农村文化市场。

  平凉市在深入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全市“文化集市”产品档案和基础信息数据库,选择剪纸、皮影、纸织画、泥金画、马尾荷包、根雕等民俗文化产品,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文化集市商贸有限公司,开展商户联营,合作经营,进行线上线下统一销售,促使农村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化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目前,全市已建成何霞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正道文化艺术公司纸织画社、启元文化公司、静宁成纪掐丝画有限公司、庄浪马尾荷包5个生产基地和3个县(区)门店,从事文化产品加工商户533户,从业人员575人,开发面塑、刺绣、剪纸等民俗文化产品30多种,实现产值750多万元。

  文化品牌亮起来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平凉市以“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为契机,围绕苹果、肉牛、蔬菜、核桃、中药材、山药等特色农业开展农耕文明活态传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字号”旅游商品和养生产品,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品牌产品,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2015年,平凉市利用中国·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第二届平凉金果博览会暨静宁苹果节等节庆赛事,展示农业文化品牌产品。其中,在苹果节期间举办的“五个一”苹果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苹果产业的文化内涵。平凉市进一步加快中医养生文化建设,打造了万亩中药材养生基地,加快发展健康食品精深加工业,建成中医特色专科46个,中医养生馆11个,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养生平凉”特色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

  平凉市还通过项目带动,引进实施了美年文化城等50个文化产业项目,编排了《华亭曲子戏》《崆峒笑谈》等节目,使乡村民俗演出成为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