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注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系列报道治污做减法告别灰之不去
中国甘肃网1月12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记者 杜志超 文/图) 在当下这个大数据时代,治污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明显,可以用数据直观的反映。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PM10和PM2.5年均浓度下降显著,PM10年均浓度120μg/m3,同比(126μg/m3)下降4.8%,比2013年下降21.6%,达到年初确定的年度目标值(120μg/m3)要求;全市PM2.5年均浓度52μg/m3,同比(60μg/m3)下降13.3%,低于年初确定的年度目标值(58μg/m3)6μg,达到年初确定的3.4%下降指标要求;全市二氧化硫、臭氧和一氧化碳等3项污染物浓度值达标,均达到年初确定的目标值要求。
治污先算“减法”
治污伊始,市委、市政府就确定了减排、压煤的治污策略。对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等措施。
“改”就是采取工程化措施,强化工业污染排放治理。两年来共引导投入近10亿元,对全市火电、化工、钢铁、水泥、砖瓦的主要高排放行业的210家企业全部实施了深度治理,重点实施了燃煤电厂除尘脱硫脱硝改造,目前全市火电机组颗粒物排放浓度均达到国家火电行业排放限值要求,其中城区三大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0%以上。
“停”就是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2014年9月16日冬防开始后,我市对194家砖瓦、铸造等企业实行了长达5个月的停产减排措施。
“关”就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进行了关闭淘汰。2014年对7家企业的20条(台、套)落后生产线进行了关闭淘汰,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2015年,冬防期间,226家高污染企业又被关停,并且范家坪电厂开展了全省首台超低排放试点。
“搬”就是立足于产业布局和城市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第二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市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腾笼换鸟”腾出环境容量,也使企业通过搬迁改造转型升级。尤其是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兰州新区后,省市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动100户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向兰州新区集聚,目前已启动了兰石集团等78户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15户企业向远郊县区产业园区搬迁,目前还计划对50多户企业向城外搬迁。
“压煤”改变能源结构
重点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治”就是对城区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的煤改气治理。2015年,在燃煤锅炉清零的基础上,各县区加快燃煤污染深度治理,全市10蒸吨以上的27家80台1419蒸吨燃煤锅炉全部实行了“煤改气”提标治理,近郊四区对经营性燃煤茶浴炉全部实行“回头看”“拆并改”经营性燃煤茶浴炉213家,城区经营性燃煤茶浴炉实现了清零目标。通过“治”,两年共减少生活用煤260万吨。2014年对城乡接合部和高坪地区的574家615台870蒸吨经营性立式燃煤茶浴炉,采用远红外电采暖技术、空气热源泵、醇基燃料、电锅炉等清洁能源技术进行集中治理改造。
“管”就是冬季采暖期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执法模式,对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实行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达到限总量的“五限”措施。通过“管”,冬季采暖期减少工业动力用煤135万吨。
“控”就是改进规范城区煤炭供销体系。整合规范2家煤炭专营市场和171家二级营销网点,“控煤区”扩展至市区周边7个远郊县区乡镇,网格化煤炭供销体系实现了居民环保型煤和无烟煤全程配送,同时通过24小时卡口严禁劣质煤流入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