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廷甲
梨园,祁连山下寻常一角落,河西广袤大地平凡一山隅。梨园,三县交汇隘口,临泽西南门户。东挟滔滔黑河,西控肃南榆木,南接祁连峻峰,北枕响山丘峦。明万历元年扩为堡;崇祯七年,增经制、设把总;崇祯十一年,裁守备、设都司。乃临泽西南屏障,进出祁连山必经之地。
巍巍祁连山斗折蛇行,蜿蜒西向,在临泽西南部形成低洼山坳,聚民而成村落。地处浅山区,气候冷凉,宜于梨树生长,梨大汁甜,故名梨园堡。旧时到山区拉煤驮炭车马在此打尖歇脚,人影络绎,车轴辐集,马嘶骡鸣,旅店热络,商铺幡张,堡名远扬。祁连山雪融冰消,涧水汇成河流,由西向东从梨园堡南流过,故名梨园河。堡北面多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褐色砂砾峰峦,乃祁连山余脉,当地俗称响山。峰峦中豁一窄口,四面环山,逼仄险峻,崎岖蜿蜒抵达临泽腹地,就是名垂史册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以下简称红西路军)血沃河西最后激战地---梨园口。
1936年隆冬时节,祁连山下到黑河之滨寒流涌动,冰天动地。红西路军与国民党马家军鏖战永昌、山丹的消息不胫而走,红军西进的讯息像旱地甘霖振奋着贫苦人的心。寒冬时节,穷苦人翘首期望,载欣载奔,传播红军的消息,盼望红军到来。红军二字,像平地的惊雷、黑夜的闪电,把西北军阀马步芳黑恶势力统治下乌云翻滚、阴霾遍布的临泽天空撕开一道裂缝,放射出灿烂光芒。
是年12月30日,一队队闪闪的红星闪耀在临泽大地,照亮临泽的天空,临泽天更蓝,云更灿。红西路军5军偕总供给部、妇女独立团率先攻占临泽县城,红旗飘扬在临泽大地。群山沸腾了,人心炸开了,千百年来被封建势力、土著财阀压制的临泽大地活泛了。红西路军在临泽大地宣传抗日救国方针,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一场亘古未有的轰轰烈烈农民革命运动在临泽大地展开。
红西路军挺进河西,在临泽一带建立红色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权,是对盘踞西北的反动军阀割据势力勇敢亮剑,是对西北草头王、马家军枭首马步芳的轻蔑和挑战。马步芳苦心孤诣经营的家天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颐指气使的势力范围第一次打响反抗的枪声。穷凶极恶、暴戾凶残、死命顽抗,成了马步芳不二选择,河西大地拉开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最悲壮一幕。红西路军进驻临泽,先后转战于蓼泉、倪家营子、三道柳沟等地,经历了进攻、防御、东返西征、反复突围,歼敌万余人,与国民党马步芳部进行了最残酷、最悲壮的血战。
红西路军在临泽,最惨烈战斗当属梨园口战役。梨园,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地名,一个甜蜜温馨的地方,它极易把人的思绪带到春风荡漾,柳绿桃红,梨花似雪的暖春中;带到店烛高悬,置酒高歌的欢快中。1937年3月12日,它的山头洒满鲜血,它的山谷阴风悲咽,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被后人永远记忆。
当日凌晨,红西路军6000多人突围撤出三道柳沟,急行军到达梨园口时,马匪骑兵3个旅、步兵2个团近2万人跟踪而至。为掩护总部和30军顺利进入祁连山,担任后卫的9军和妇女团2营近2000人,临危不惧,依托山口两侧的有利地形,靠大刀、长矛与敌骑兵展开殊死搏斗。经过1天多的顽强阻击,红军政委陈海松等2000多红军将士壮烈牺牲。狂嘶的战马掀起滚滚尘土漫卷梨园河谷,明晃晃的战刀泛着冷冷血光映照着苍白的日光。血肉横飞,喊杀声、叫嚣声撕扯着人的心肺。英雄的红军战士打光子弹和手榴弹,就用大刀、枪托、木棍、剪刀去拼,用牙咬、用手撕、用拳打、用石头砸,抱住敌人一起滚下山崖同归于尽。大刀砍卷了,刺刀折断了,子弹打光了,喉咙嘶哑了,鲜血染红了狭谷。梨园口战役是红西路军向祁连山转移的最后一次血战地,其悲壮惨烈,红军英勇无畏令马匪胆战心寒。
红西路军在临泽苦战70多天,经历大小战斗40余场次,其中牺牲百人以上战斗10多次,消灭敌人1万多人。陈海松、熊厚发、郑义斋、曾日三、吴永康、李屏仁、杨焕章等7名军职和70多名团职以上优秀将领及6000多名年轻的红军战士把鲜血和生命奉献在了这里。西路军2万多名将士,用血肉之躯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战略部署,为策应河东红军战略行动、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做出了巨大牺牲。梨园口因此成为红西路军向祁连山撤退转移中最后一次血战纪念地。
每当走进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红西路军和马匪浴血鏖战,殊死搏斗,杀声冲天,撼天动地的战争场面栩栩再现;红西路军在零下30多度的隆冬时节在茫茫戈壁夜行军,单衣单裤,饥肠辘辘,顶着肆虐疯狂寒风,踩着坚硬如铁的顽石疾行的身影幻动眼前;在冰封雪盖的祁连深山,缺衣少食,东躲西藏的艰苦征战岁月仿佛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