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上绘绿卷 石油红铸生态魂——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绿色低碳发展纪实
中国甘肃网11月27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程健 通讯员 蒋琼 耿智雨)漫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生产区域,油井在苍翠间矗立,站点被绿意环绕,道路在林荫中延伸,曾经“黄沙漫天、沟壑纵横”的黄土塬,已蜕变为“井站融绿、人景共生”的生态油田。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生产区域地貌主要为黄土沟壑区和河谷川道区,地形复杂,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践行者,该厂承担着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使命,既要保障能源供应,又要守护脆弱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该厂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锚定“无井不绿、无站不美、无水不清、无路不荫”的目标,将生态保护融入勘探开发全流程,通过技术创新、系统治理、循环发展,在千沟万壑间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科技护绿:以创新之笔 绘就生态底色
“生态保护不是放弃开发,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让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双向奔赴’。”面对采访,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人一语道破绿色发展的核心逻辑。面对黄土塬生态脆弱、绿化难度大的现实困境,该厂摒弃“先开发后治理”的旧模式,将技术创新作为护绿的核心抓手,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在合H9平台,24口油井以扇形井网布局,仅占地39亩,不足传统布井方式的十分之一,却成功动用地下储量1040万吨。“这种集约化建井模式,既提高了开发效率,又最大限度保留了地表植被。”该平台负责人介绍道。而在距离H9平台20公里以外的庄205井场,20台抽油机共享一座智能化控制平台,地面设施减少40%,空中俯瞰宛若一张铺展在绿地上的精密棋盘,实现了“少占地、多产油”的绿色效益。
不止于建井模式的革新,该厂更以“科技兴油”引领“开发兴绿”,攻关多种类型水平井技术,建成中石油首个百万吨整体水平井开发示范区。数据显示,占全厂井数四分之一的水平井,贡献了二分之一的产量,用绿色动能破解了“开采与保护”的矛盾。同时,该厂创新实施“钻前道路走向优化”“边坡台阶整地绿化”等生态保护举措,在油区推行“大井丛+多井型”技术体系,使井场用地压缩60%以上;增压集成装置的广泛应用,让土地征借量同比下降1343亩,相当于保护了125个标准足球场的植被。
为了让生态底色更鲜亮,该厂还启动系统治理工程,33口油水井、73座井场、144座场站卸下“油装”换“绿装”。在这些退出区域,220亩植被和5400株乔木重新覆盖地表,曾经的工业旧貌逐渐恢复为生态绿地。近三年来,通过护坡鱼鳞坑建设、植被种植等举措,158亩井场边坡披上“绿毯”,油区水土流失率下降60%,昔日“黄土裸露”的沟壑之地,如今已绿意盎然。
系统扩绿:以坚守之力 厚植生态根基
“建一座井站,留一片绿色,美一方山川。这是我们油田建设的‘铁规矩’。”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生产运行部负责人指着油区内郁郁葱葱的树林介绍。多年来,该厂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扩绿思路,将绿化工作与油田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让绿色在黄土塬上不断延伸。
在井场边坡、场站空地,工作人员根据黄土塬气候特点,选择沙棘、油松、国槐等耐旱易活的树种,搭配爬山虎、绿藤等藤本植物,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这些植物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成活率高、适应性强,能在干旱少雨的环境中顽强生长。”负责绿化工作的员工说。在生活基地和工作场所,该厂打造“小绿地”“小绿带”,种植月季、丁香等花卉,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让员工“出门见绿色、推窗闻花香”。
如今,无论是抽油机旁的绿化带,还是场站周边的生态林,都呈现出勃勃生机。数据见证着扩绿成效:近五年,该厂累计种植沙棘、油松、国槐等树木38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300亩,建成碳汇林、生态林、公益林1500亩,实施300余座场站绿化形象提升工程,油区可绿化率达97%以上,“绿意满川”取代了曾经的“黄土漫天”。
“这片林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每一棵树苗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在庄九转“青年示范林”,由员工自发组建管护队负责养护80亩绿化带,油松与刺槐交织成网,成为黄土塬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吴垚兵作为管护队成员,谈起这片树林满脸自豪,“现在每天巡护树林、浇水施肥,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守护绿色,就是守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循环兴绿:以共赢之策 释放生态红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保护做得好,不仅能改善环境,还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工艺所负责人道出了循环兴绿的深层价值。该厂立足陇东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的实际,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绿色转身、变废为宝”的兴绿之路。
水资源利用是循环发展的重中之重。该厂通过建设采出水处理系统,实现每年550万方采出水100%回注再利用,不仅解决了油田开发的用水需求,还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每天回注的1.5万方清洁水,相当于满足一个百万人口城市居民一天的生活用水。”工艺所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采出水循环利用,我们少打水源井150口以上,累计节约成本7000多万元。”
在能源循环利用方面,该厂先后建成13套伴生气处理装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直接增产值超过4亿元,用“绿色福袋”兑现了“建一座站点、净一片蓝天”的承诺。同时,178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投入使用,年生产绿电3150万度;电驱钻井、零碳采油等技术全面推广,钻井泥浆循环利用、零污染修井从概念变为现实,让绿色能源为油田发展赋能。
生态保护的理念,更深深融入每一位员工的日常。该厂“我为碳中和种棵树”活动已坚持四年,员工自发成立“绿动”志愿者团队,常态化开展“兴绿”技术创新、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等活动。2000余名员工累计捐款近二十万元。“每捐30元相当于中和1吨碳排放,我们年度植树量可抵消生产环节5%的碳足迹。”财务资产部工作人员介绍道。此外,该厂还投资建设固城川、县川河生态走廊,创新林缘区、水源区保护模式,打造“青年示范林”“碳汇林”“企地公益林”等特色品牌,20条环保关键举措落地见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油田。
同心增绿:以责任之举 共筑绿色家园
“油田绿化不仅美化了油区,还改善了我们周边村庄的生态环境,现在出门就是绿地,空气都清新了不少。”合水县西华池镇当地村民李永福看着家门口的生态走廊,满脸欣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始终秉持“企地共建、生态共享”的理念,将油田绿化与地方生态治理相结合,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地方惠民的双赢。
在绿化建设过程中,该厂积极鼓励当地村民参与苗木种植、养护等工作,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将生态走廊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的固城川、县川河生态走廊,不仅成为油田的“绿色屏障”,更成为当地村民休闲散步的“后花园”。“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身泥。现在油田修了生态走廊,种了树、铺了路,我们饭后散步、锻炼身体都有了好去处。”村民们对油田的绿化工作赞不绝口。
如今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已实现“油气生产、生活服务、生态保护”三位一体的绿色发展模式。85座保障点完成“开窗见绿、移步换景”式改造,243座标准化井场与周边生态环境无缝融合,生活区与生产区形成“绿网”串联的宜居格局。“这份‘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的荣誉,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石油红’守护‘国土绿’,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在黄土塬上续写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赢的新篇章,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石油力量。”
从“工业拓荒”到“生态先行”,从“黄沙漫天”到“绿意满川”,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人以奋斗为犁,以汗水为雨,在陇东黄土塬上书写了绿色答卷。未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将继续坚守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让“石油红”与“国土绿”在黄土塬上交相辉映,绘就更加壮丽的生态画卷。
- 2025-11-27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崇信:一“纸”独秀链出新产业 聚“链”成群凝聚新动能
- 2025-11-27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民勤:时光廊道筑起风沙线上的绿色盾牌
- 2025-11-27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武威金山镇:避险搬迁搬出群众幸福新生活
- 2025-11-26【决胜收官“十四五”】甘肃工业科技软实力凸显 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显著提升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