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49)|侯杨红:十七载逐光敦煌 以石粉重燃千年壁画的色彩脉搏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河西走廊的风,吹过莫高窟的崖壁,也吹过侯杨红在敦煌的十七个春秋。这座在戈壁中矗立千年的文化之城,每一粒沙都裹着壁画的故事,每一块彩石都藏着文明的温度——而38岁的敦煌石粉彩绘技艺非遗传承人侯杨红,便是这故事的续写者、这温度的传递者。自2008年跨越两千多公里奔赴而来,她便以热爱为炬,在石粉与颜料的交融里,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壁画魂。

出身山西书香世家的她,与色彩的缘分早早就刻进了生命里。3岁时趴在祖父的画案边,看墨色在宣纸上晕开,看颜料凝成山河草木,那份对绘画的痴迷,成了她往后人生的指引。大学读《中国美术史》时,莫高窟壁画的“大漠流光”让她心驰神往;毕业时,当同龄人涌向都市霓虹,她却带着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行囊,一头扎进了敦煌的风沙里。初到时的土坯房没有精致的陈设,夜晚的风裹着沙粒敲窗,她却在昏黄的灯光下铺开画纸,一边教当地孩子勾勒线条,一边在敦煌的月光里,轻轻触摸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与敦煌石粉彩绘技艺的相遇,像一场跨越时空的约定。那天,她看见老师傅蹲在党河岸边,将彩色石头细细研磨,青金石化作澄澈的蓝,朱砂揉成炽热的红,矿石粉末与胶液相融后,在泥板上晕开的光泽,竟与莫高窟壁画的温润如出一辙。“这不是简单的画画,是在和千年前的画工对话。”她当即拜师,从此成了党河边最执着的“寻石人”——一遍遍弯腰捡拾彩石,在研磨声里探寻壁画“千年不褪色”的奥秘:党河沉淀的澄板土做底,掺上细沙与棉絮拌匀,再敷上亲手制的矿石颜料,每一步都藏着对古法的敬畏,每一笔都浸着对文明的珍视。有时对着壁画临摹,恍惚间竟觉指尖触到了千年前的颜料,耳畔似有画工的低语,那份时空交错的共鸣,让她更坚定了守护这份技艺的决心。

从土坯房里的独自创作,到九色鹿艺术基地的灯火通明,十七年里,侯杨红的身份从“追梦人”变成了“传灯者”,初心却始终炽热如初。最初的工作室只有几位美术爱好者来访,如今每年上万人循着色彩而来——游客们在她的指导下,亲手在泥板上绘制飞天、勾勒九色鹿,原本匆匆的旅途,因这一次亲手创作,成了与敦煌的深度羁绊。“当人们拿起画笔,指尖触到石粉颜料的那一刻,文化的传承就已经开始了。”她总这样说,眼里闪着光,仿佛看见无数颗热爱敦煌的种子,正随着画笔的起落悄然发芽。

她从不愿将敦煌的美困在崖壁与戈壁之间。带着党河的水、澄板土制的颜料,她走遍全国讲学,让敦煌的色彩在江南的烟雨里、北国的风雪中绽放;她牵头创办的九色鹿艺术基地,汇聚了22位和她一样的年轻追梦人,他们挖掘壁画里的飞天、藻井元素,做成能捧在手心的文创,让千年技艺悄悄融进现代人的生活;她还与高端品牌合作艺术沙龙,让敦煌“坚韧而鲜活”的精神内核,与当代文化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敦煌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活着的文明。”她说,每一次走出敦煌,都是带着使命传递这份鲜活;每一次回到敦煌,又能在与古人的“对话”里,汲取新的创作力量。

如今,38岁的侯杨红仍常站在党河边,看阳光洒在水面,彩石在波光里泛着微光。“敦煌是我的根,走得再远,我都知道要回到这里。”十七载风沙未改其志,她用石粉为墨、热爱为笔,不仅让敦煌壁画的色彩在当代重生,更让这份千年的文化血脉,顺着画笔的脉络,流进了更多人的心里。当她的学生们握着颜料继续创作,当远方的游客带着亲手画的泥板离开,便可知——敦煌的光芒,正沿着她铺就的路,一路向前,照亮更远的未来。

- 2025-11-07非遗文化看甘肃(48)|平凉蓝染技艺:藏在板蓝根里的草本芬芳
- 2025-10-31非遗文化看甘肃(47)|陈兵:刻刀下的葫芦情 非遗里的传承心
- 2025-10-23非遗文化看甘肃(46)|匠心守艺三十载:张志光与山丹烙画的“薪火相传”
- 2025-10-17非遗文化看甘肃(45)|郭百花:一根麦秆绘匠心 非遗技艺助振兴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