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46)|匠心守艺三十载:张志光与山丹烙画的“薪火相传”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任磊
山丹烙画,这门扎根于甘肃山丹的传统工艺,其渊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彼时,先民以热烙铁在木质表面勾勒线条,开启了“无墨而画”的独特艺术篇章;东汉年间,技艺逐渐成熟,成为装饰家具的重要工艺,木匠们在炕桌、立柜、方桌等家居用品上烫画修饰,让寻常器物焕发出艺术光彩,这便是山丹烙画的民间雏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丹县文化馆工作者在普查民间美术时,搜集整理了大量烫画资料与图案,大胆尝试用电烙工具在木板上创作,成功将这门民间技艺系统化、规范化,并正式命名为“山丹烙画”。从此,这门源于生活的工艺,成为承载山丹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深深嵌入当地文明脉络,映照出不同时代的生活风貌与审美变迁。

半生逐梦烙画情:张志光的艺路坚守
与山丹烙画相伴37载的张志光,是这门非遗技艺的“守艺人”,更是“拓荒者”。19岁那年,在山丹文化馆偶然邂逅烙画的他,被电烙铁下流淌的线条深深吸引,随后拜烙画艺人陈希儒为师,开启了与木板、烙铁为伴的艺术人生。
从学徒到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光的坚守藏在日复一日的练习里。他不仅精通山丹烙画的选材、画面设计及装饰工艺,更在2018年迈出创新步伐——将山丹马元素融入创作。手持电烙铁在木板上游走,他笔下的山丹马或奔腾跳跃、或昂首嘶鸣,线条流畅、明暗有致,仿佛被赋予生命,尽显西北大地的豪迈神韵。“山丹烙画是我一生的热爱,早成了生活里离不开的部分。”张志光的话语里,满是对这门技艺的深情。

如今,56岁的他创立了自己的烙画工作室,桌上的电烙铁换了一把又一把,木板堆成了小山,而他对烙画的热情从未减退,始终以匠心守护着这门古老技艺的温度。
彩烙破茧开新境:让非遗“活”在当下
在传承中创新,是张志光对山丹烙画的另一份担当。传统烙画多以黑、棕等单色呈现,色彩较为单一,为打破这一局限,张志光与前辈反复探索,独创“彩烙套色画”技法——将层叠着色与反复烙烫结合,融入中国画勾、描、皴、擦、点、线、渲、染的笔法,同时借鉴西方艺术的立体表现手法,让烙画既有油画般的质感,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经过烫烙、烤彩等特殊工艺处理,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烙画的浮雕效果,更在色彩上实现突破:画面或简洁典雅、或浓烈鲜活,层次丰富且色泽持久,题材也拓展到人物、花鸟、风景及民间吉祥图案,《奔腾的山丹马》《丝路风情》等代表作多次在省、市艺术展览中获奖,还成了收藏家青睐的珍品。

“要让传统工艺跟上时代,就得融入现代审美。”张志光始终思考着非遗的未来。他尝试用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展示烙画创作过程,把山丹马、丹霞地貌等地域元素搬进作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古老技艺。从西汉的热铁烫木,到如今的彩烙新篇,张志光用半生匠心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创新中焕发新生的文化瑰宝,而他的坚守与创新,正为山丹烙画的传承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 2025-10-17非遗文化看甘肃(45)|郭百花:一根麦秆绘匠心 非遗技艺助振兴
- 2025-10-09非遗文化看甘肃(44)|徐哲:一“砚”承千秋 传习续新篇
- 2025-09-30非遗文化看甘肃(43)|三十余载守艺 面团生花——陈会平让古老面塑焕新生
- 2025-09-26非遗文化看甘肃(42)|榆中麻家寺村:三代守一窑 青砖凝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