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非遗文化看甘肃(48)|平凉蓝染技艺:藏在板蓝根里的草本芬芳

2025-11-07 11:14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在第八届进博会的现场,甘肃馆以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吸引了众多目光。展馆内,弧形山脉造型的背景,仿佛展现着甘肃的壮美风光,而庆阳香包、敦煌丝巾等精美展品,则如璀璨明珠,诉说着甘肃的文化魅力。就在这其中,来自平凉的古法蓝染技艺展台格外引人注目,一件件蓝染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草本气息,向世界展示着非遗的独特魅力,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正是平凉蓝染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梅。 

  李梅与蓝染的缘分,始于二十年前一次偶然的乡间探访。当时,她在平凉泾川县的老屋里见到一块褪色的蓝印花布门帘,靛蓝色的缠枝莲纹在岁月里晕出柔和的光泽,老人说这是用自家种的板蓝根染的。那抹从草木中生长出的蓝,像一颗种子落在她心里。后来,她遍访平凉境内的蓝染老艺人,收集即将失传的染谱与工具,最终成了平凉蓝染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蓝染的根在土里,少了自然的滋养,染出的色就少了灵气。”这是李梅常说的话。为了找到最适合染色的原料,她在城郊流转土地,专门种植平凉本地品种的板蓝根。不同于规模化种植的药材,她的板蓝根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除草全靠人工,灌溉用的是附近山涧引来的泉水。每年霜降后,她会和工人一起收割板蓝根的根茎,经过清洗、晾晒、捶打,再加入石灰水浸泡发酵,历经四十多天的等待,才能得到浓稠如墨、带着草木清香的靛蓝染料。“发酵时得每天观察汤色,温度高了会酸,低了出不了色,全靠经验和耐心。”李梅笑着说,她的染坊里从没有化学染料,只有陶缸里静静发酵的靛蓝,和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草本香。

  从草木到布匹,中间隔着十几道精细的手工工序,每一步都藏着李梅对自然的敬畏。选布要挑透气性好的纯棉坯布,先在草木灰水中煮练,去除杂质;接着是画样,她不用机器拓印,而是用毛笔蘸着自制的防染浆,在布上勾勒出平凉特色的纹样——既有陇东剪纸里的吉祥图案,也有山间常见的蒲公英、酸枣花,线条灵动如风吹草木。待防染浆晾干,布匹便要浸入靛蓝染缸,“第一次染只能出浅蓝,要反复浸染、晾晒七八次,颜色才会慢慢变深,像从天空到深海的过渡。”李梅指着染坊里晾晒的布匹,阳光穿过蓝布,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那抹蓝不是工业染料的僵硬色块,而是带着呼吸感的自然色泽,细看还能看到草木纤维的纹理。

  染好的布匹还要经过脱浆、清洗、阴干,最后才是拆线、整理。当一块完整的蓝印花布展现在眼前时,李梅总会轻轻抚摸布料,仿佛在与草木对话。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了用蓝染制成的物件:桌布上印着成片的板蓝根叶,茶席边缘缀着小巧的蓝染布扣,就连她日常穿的棉麻衫,也是自己染的淡蓝色。“这些布不是冰冷的商品,是带着土地温度的生活。”李梅说,去年她在平凉古城开了一间“蓝染生活馆”,游客可以跟着她学种板蓝根、体验扎染,很多人第一次发现,原来衣服上的蓝色可以来自田野,非遗技艺能如此贴近日常。

  如今,李梅的染坊不仅是技艺传承的阵地,更成了平凉生态文化的一张名片。春天,她会带着孩子们在板蓝根田认植物、画纹样;夏天,染坊里的陶缸冒着细密的气泡,成了古城里独特的景致;秋天,新染的蓝布挂满院子,吸引着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冬天,她则坐在暖炉旁,整理老艺人留下的染谱,偶尔在布上画几笔新的纹样。她的生活,就像一块精心染制的蓝印花布,被自然的节奏与草本的芬芳填满,平淡却充满诗意。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长在生活里的美好。”李梅说,未来她计划扩大板蓝根种植规模,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参与,让这抹从草木中生长出的蓝,不仅染靓布匹,更能点亮乡村的生活。在平凉的晨光里,她手中的蓝印花布轻轻飘动,那抹独特的草本蓝,正带着非遗的温度,在新时代的生活里静静绽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