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从陕北到榆中 夫妻俩拉着“爱心厨房”奔赴灾区

2025-08-14 08:4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品牌哥”在灾区做饭

  “都说陕甘宁一家亲,能让大家吃口热乎饭,再累也值!”8月13日,在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的临时餐点前,来自陕北榆林的爱心人士“品牌哥”(网名)一边麻利地翻炒着锅里的土豆猪肉炒菜花,一边笑着说道。虽然他不是专业的救援人员,但他和妻子跨越800公里,带着锅灶和食材,为当地受灾群众、救援人员及志愿者送上了暖心的“爱心餐”。

  一场说走就走的支援

  “锅再烧旺点,这锅烩菜得让大家吃出热乎劲儿!”此刻“品牌哥”正和妻子一起,将刚出锅的粉条烩菜、金黄的鸡蛋泡泡分到乡亲们手里。

  “品牌哥”的支援行动,源于一则新闻。8月10日,他在手机上刷到榆中县遭遇暴雨灾害的消息,“咱是农民出身,知道遭灾时最缺啥。冷饭冷菜吃多了伤胃,要是能让大家吃上口热乎的,也算帮点忙。”当晚,他就和妻子商量:“收拾东西,咱去甘肃!”

  妻子没有丝毫犹豫。夫妻俩连夜清点家里的“家当”——两个大号铁锅、不锈钢盆、一套煤气灶,还有平时做爱心餐用的蒸笼和调料箱。

  “早到一分钟,就能早让大家吃上热饭。”

  8月11日晚11时,货车终于抵达榆中兴隆山文化广场。此时两人已经11个小时没合眼,嗓子干得冒火,却顾不上喝口水。他们又开车去榆中县城的批发市场,一口气买了面粉、猪肉、粉条,还有土豆、白菜、菜花等满满一车厢蔬菜,光食材就花了3000多元。“咱不图啥,就怕去了不够吃。”他说道。

  看到广场上搭起的临时安置帐篷,“品牌哥”立刻跳下车,拉着当地志愿者问:“哪里最需要做饭的?我们带了锅灶!”得知马坡乡上庄村受灾严重,救援人员和村民急需热食,夫妻俩又连夜整理物资,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赶过去。

  灶台前的坚守

  在马坡乡上庄村的空地上,支锅、生火、洗菜,两个人分工明确,动作麻利得像演练过无数次。“咱做爱心餐有五年了,这点活儿熟得很。”“品牌哥”一边揉面一边说。

  “品牌哥”开始准备主食。只见他取适量面粉,磕入鸡蛋,加少许盐和一点点小苏打,边加水边搅拌成酸奶般稠度的面糊,醒10分钟。油锅烧至六成热,用筷子挑小块面糊入锅,小火炸至蓬松鼓起、两面金黄,捞出沥油即可。“这叫鸡蛋泡泡,是陕北地区的一种特色油炸面食,外酥里软。”

  一会儿,“品牌哥”又开始在灶台前炒烩菜。猪肉煸出油脂,加葱姜蒜爆香,再倒入切好的土豆、白菜、粉条,添上热水慢慢炖。

  中午12时,第一波热饭出锅了。刚从一线现场回来的救援人员排起长队,每个人都拿到一碗烩菜和鸡蛋泡泡。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样子,他悄悄跟妻子说:“你看,咱来对了吧。”

  夫妻俩早上7时起床,忙到晚上九、十点才歇脚。“累是真累,但听见大家说‘好吃’,就浑身是劲儿。”“品牌哥”说。

  从家乡到全国的“流动厨房”

  在“品牌哥”的货车驾驶室里,放着一本笔记本,里面记着他做爱心餐的经历:贵州榕江、延安志丹县、延安吴起县,平时给农村爷爷奶奶和环卫工人免费做爱心餐。“只要听说哪里需要,咱就往哪里去。”他说。

  这次来榆中,不少人问他:“花这么多钱、跑这么远,图啥?”“品牌哥”总是笑着说:“咱陕甘宁本来就是一家亲,现在遭灾了,咱搭把手是应该的。”

  从陕北到榆中,800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一颗滚烫的爱心。“品牌哥”和他的“流动厨房”,就像一座温暖的桥梁,让“陕甘宁一家亲”的情谊在热气腾腾的饭菜里传递,也让灾区群众在困境中,感受到了跨越地域的善意与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添翼 曾德华 首席记者 苏晓 见习记者 包玉霞 秦文玉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