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国门线上的老仲:23年的坚守 既是“铁闸门”又做“暖心人”

2025-08-12 09:1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仲君和出境旅客交流

  作为丝绸之路黄金带的重要门户,兰州T3航站楼空港口岸昼夜不息,迎来四海宾朋。这里有支身着警服、头顶警徽的队伍,虽不常被大众熟知,却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移民管理警察。甘肃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兰州边检站执勤二队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导员仲君,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个皮肤黝黑、带着西北口音的汉子,从2002年穿上制服起,已在国门一线坚守23年。他常说:“咱边检民警,得是挡得住风险的‘铁闸门’,也得是能帮人解围的‘暖心人’。”23年来,他默默奉献、争先创优,先后获评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今年还荣获全国移民管理机构优秀党支部书记,带领的执勤二队党支部成了全国“四强”党支部,队里3人获三等功、15人获嘉奖,涌现出不少业务标兵。

  1

  队伍里的主心骨 民警的贴心人

  任党支部书记后,仲君创立“一核两翼”工作法,以党支部为核心,串联党务与业务,形成从学习到评议的闭环,确保政策落地。

  队里年轻人多,他琢磨出“1+N”帮带法:老班长带新警练查验,大学生民警帮老同志补英语。去年,民警小张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备考研究生。仲君特意调了他的值班表,既不耽误工作,又让他能安心复习,还找老同学借了考研笔记给小张。“笔记上连咖啡渍都在,特实在。”小张笑着说。2023年,队里1人过法考,4人拿研究生学历,转隶民警全过执法考试,学习成果成了实打实的战斗力。

  2

  火眼金睛辨风险 暖心话语救老乡

  不久前,三名从兰州出境的老乡被仲君看出异样。“说去旅游,却讲不出景点、酒店,眼神躲闪。”他把三人请到询问室,泡上热茶聊家常。原来三人是被“高薪打工”骗了,要去搞电信诈骗。“老哥,咱都是甘肃人,那‘高薪’是坑,去了可能回不来!”仲君翻出反诈案例一条条讲,三人越听越怕,最终放弃行程。

  没过多久,一架从莫斯科来的航班因一名俄罗斯大叔突发心脏病备降兰州。仲君立即启动预案,协调绿色通道,飞机一落地就进舱核身、帮抬担架。这类紧急救援多在凌晨,仲君总说:“人命关天,多抢一秒是一秒。”

  3

  土办法应对新问题 管用得很

  仲君桌上有本厚笔记本,记满“土办法”。他搞“法规晨拾”,每天早十分钟让民警轮流讲知识点,记错了也不批评。新来的小王讲错免签政策,他笑着说:“记错了好,正好让大家记住这个坑。”

  为让大伙长本事,他搞“云上结对”。去年和深圳边检视频连线,对方演示从行李摆放看异常,队里年轻人看得入神。“教导员说,咱兰州口岸人少,眼界不能窄。”民警小李学了这招,执勤时总想着试试。

  上个月,队里查到入境人员行李藏可疑电子元件。仲君带着大伙对照笔记本上的“电信诈骗设备特征”分析,还真揪出条跨境诈骗线索。“国门是国家安全第一道防线,面前是世界,背后是祖国。”他常说,“咱既是文明传递者,更是安全守门人。”

  4

  “咱守的是国门,心里得装着‘担当’二字。”

  “管理要严在纪律,暖在心坎,严管就是厚爱。”这是仲君的带兵理念。他推党员骨干“1+N”帮带,老党员带新同志、业务能手带新手,还让转改民警传实战技巧、大学生民警讲理论,队伍互补共进。

  他创新“单位+家庭”共管,通过家访、家属座谈会了解民警困难。民警小马从陇西搬来兰州,妻子没工作、孩子入学难,仲君跑前跑后,向教育部门和学校讲边检民警的付出,帮着解决了问题。

  从警23年,仲君记不清查验过多少旅客、帮过多少人。但荣誉室“全国四强党支部”的牌子,还有队里人的精气神,都在讲这个西北汉子的故事。就像他常说的:“咱守的是国门,脚下是甘肃,心里得装着‘担当’二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苏晓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