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甘肃青年王国举 十一载静候,用行动诠释大爱

2025-08-07 08:29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捐献当日,王国举获得甘肃省红十字会“博爱金奖”奖牌和荣誉证书。

  8月5日上午,在甘肃省中心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甘肃青年王国举正在进行一场“生命接力”——他等待了11年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望着分离机里逐渐汇聚的“生命种子”,王国举露出释然的微笑:“从18岁到29岁,这个电话我等了很久。现在只希望一切能快一点,让远方的生命不要等太久。”

  此刻,采集袋中流动的不仅是造血干细胞,更是他11年坚守的承诺、无私的大爱和生命的希望,这份希望即将启程,跨越山海,去挽救一个濒危的生命。王国举也将成为全国第20731例、甘肃省第7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念缘起 11年守望

  王国举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始于2014年的大学校园。

  “同学,如果你愿意多留8毫升血样,在未来就有可能救活一个血液病患者。”当时王国举正在校园里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击中了他。

  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在18岁的王国举心里扎了根。献血结束后,他当即签下了中华骨髓库入库同意书。如今回想起来,他依然清晰记得落笔时的心情:“万一哪天能配上,就是救人一命。”

  漫长的等待中,曾有过希望的火花一闪而过。2017年的一通回访电话,让王国举一度以为“使命即将达成”。

  “接到电话时心跳得厉害,结果只是确认是否保留血样,失落了好几天。”但他始终没忘记那份沉甸甸的“待命”状态——从血样入库那天起,他就从没换过电话号码,生怕错过那通“等了太久的电话”。

  2025年5月,王国举体检时,手机屏幕再次显示红十字会的来电,这次传来的是配型成功的消息。听到“初配成功”四个字,王国举几乎是脱口而出:“我愿意!”

  心之所向 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接到通知到完成捐献,王国举的每一步都被温暖包裹。“没等我开口,家人就说‘必须去’,爸妈还反复叮嘱我好好配合。”他笑着回忆,7月向单位请假时,领导的回应更让他安心:“救人要紧,假期不够再补,工作我们盯着。”

  在接下来的流程推进中,他成了最“主动”的捐献者。因湖北与甘肃两地红十字会转接需等待10余天,他曾多次打电话询问进展,生怕耽误患者治疗。

  “对我来说,这不是牺牲,是幸运。”王国举坦言,能以这种方式实现自我价值,是物质无法替代的满足。他在大学时期积极参与了很多次志愿宣讲活动,“那时候就觉得,救人的事得让更多人知道。”

  这份信念源于他对生命的敬畏。两次献血经历让王国举深知:“血液能循环再生,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样安全。”他对那位素不相识的受捐者满怀祝福:“希望他早日康复,好好享受生活。”

  在这朴素的祝愿里,藏着一个普通人对另一个生命的郑重托举。

  打破壁垒 让爱不再等待

  “很多人不是不愿捐,是不懂。”王国举道出公益宣传的痛点:未献血群体对捐献几乎一无所知,就连部分献血者也存在误解,“更别说长辈,总觉得‘伤元气’。”

  如今的采集技术已不是抽骨髓,而是通过动员剂将干细胞“请”到外周血,经分离机提取后,48小时内输入患者体内。捐献者1至2周就能恢复,而患者获得的是重生希望。目前我国血液病患者每年新增数万,非亲缘配型成功率仅为数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每个坚守的志愿者都是稀缺的生命曙光。

  王国举还建议,想要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就要进行针对性的科普教育。要给年轻人看数据,用案例告诉亲属“捐献真没事”,让官方媒体多讲讲捐献故事。就像他常对人说的:“入库只是举手之劳,但对患者来说,可能是唯一的希望。”

  静守如灯 照亮生命长河

  每一个在骨髓库登记并保持联系通畅的志愿者,不是活跃在聚光灯下的英雄,而是默默站在“预备席”上的守护者,他们的等待,如黑暗中的一盏灯,是对另一个生命顽强求生的无声支持。

  采集持续4小时后,带着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被放入专用运输箱,这份“生命火种”将去完成它的使命——这场始于青葱校园的生命长跑,也终于在十一载后抵达接力点。

  王国举的故事印证着:伟大出自平凡,善意终有回响。

  在他身后,中华骨髓库360余万名在库志愿者共同编织着生命安全网,而每一次科普、每一次分享,都在让更多人相信:捐献不是牺牲,是健康者赠与生命的火种。正如王国举所说:“多一个人入库,就多一分希望。只要有人需要,我随时还在。”这份承诺,终将化作照亮更多生命的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小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